语言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吗?
清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年春天出游,途中遇到一场急雨,人们都匆匆忙忙地挤到亭子里躲雨。只有一位穿着简朴的妇人,年三十左右,一个人在亭子的檐下找了一角站下。
别人都在抖落身上的雨水,她却任其自然。毕竟自己站在檐下,抖也没用。
雨停了,人们一时间都散开来,继续游玩。这个妇人却走进亭子里,又站了一会儿。
果然,雨又下起来了,人们重新挤在亭子里,妇人见进来的人湿了衣服,还帮他们抖落雨水。
李渔分析:她不往亭里挤,是因为她知道亭内已经没有空地;她不抖衣裳,是因为抖也无用;她虽然猜中还会有雨,却没有骄傲的神情,而是不慌不忙地帮助淋雨的人。
她的美,在于气定神闲的静气,这让一群二八妙龄、珠光宝气的女子皆出其下,大失光华。
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而安静,在凡事讲究效率的今天,正是最难修炼的气质。
朱自清先生从小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中成长,所以一直都喜爱安静、独处,即便身处人群中,也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
有人回忆说:“每逢开会,先生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穿布鞋的朱先生来去无声,他的心,是平静的。”
他在《荷塘月色》里写过一句话:“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那是他一天中最放松、最自在的时刻。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
安静的人,摒弃了日复一日的枯燥与贫乏,只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他们知道如何心平气和的与自己相处。
在最不容易让心静下来的娱乐圈,孙俪有一个习惯,就是冥想。
她说:“我其实是特别容易给自己施压的人。每次一进剧组我就开始紧张,总是怕自己不能充分体会角色。
也许这是我性格中完美主义的体现,但这的确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扰。我想,冥想能让我更平和一些。”
能静下来的她,电视剧演一部火一部,作为两个娃的妈,也没有任何疲态。
我们常常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一个人焦躁不安的样子,心不静的人就是这样,遇事容易冲动急躁,最后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曾经遇到一个同事,工作能力很强,就是脾气不太好。
别人一催,他就很暴躁,甚至做都不想做了。跟别人沟通工作时,对方哪里没听懂,他也懒得解释。客户交代任务,他听了一半就以为了解对方要什么,就不再认真听了。
结果有一次,忽略了客户最后提出的一个限制条件,导致最后项目失败,他也很快离职了。
上司惋惜地说:“人很聪明,要是再有点耐心,就不得了,可是没有耐心,再聪明也没有用。”
你的心静了,才能安静思考、认清自己,才能更好专注自己要做的事情。当你发现自己遇到瓶颈时,着急是往往是没有用的,静下心来调整自己,才能摆脱那些困境。
正安中医创始人梁东曾说:“我常常在饭桌上发现,突然有一段时间无人说话,在这个沉默的过程中,其实很能够反映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在是否充盈。
有一些人会忍不住率先说话,打破让他感到难受的凝固空气。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这件事情特别难受。哪怕大家都沉默着,他也不觉得所谓的冷场有多难堪。
我想,背后的差别在于后者更能够自处。他对外在发生的一切,没有那么强的评判和情绪反应;也不对自己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那么高的要求;不认为自己应该充当一个饭局主导者,或活跃气氛者的角色,他只是安静且怡然自得地待在那里。
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匆忙说话的人,会隐隐地在内心认为那个既不着急表达,也不着急倾听;既不会拿出手机来看,也不会发呆的人,充满了一种很奇妙的魅力。
这种魅力大概就是安静的魅力,大概就是你突然发现原来有一个人,他可以有使自己的频率与整个空间和谐一致,而让你感到舒服的能力。”
面对外界的浮躁与喧嚣,我们的内心时常会疲惫、会厌倦。
这时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空间,思自己所想思,做自己所想做,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如白落梅所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启程不再那么迷惘。”
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念冥想。
它可以让你进入到放松、平静和愉悦的状态里,使身心得到休息和滋养。
在美国,有超过2000万人将冥想奉为有效的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治疗方法。通过正念冥想,可以缓解压力、疲惫、疾病等种种问题,帮助你收获更加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平静的心灵状态。
脱口秀巨星奥普拉·温弗瑞、苹果公司CEO库克、施瓦辛格、吴彦祖、马云等等,都曾在多个场合谈到正念的好处。
正念减压创始人乔·卡巴金的《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一书,就是一本阐释正念冥想的精髓和方法的经典,他在书里告诉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来安抚内心,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宁静。
现在,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
牧灯禅师曾说:
爱自己,首要便是好好地打理内心这个家。
如果你从未仔细看过它、清理过它,任由它累积着过去所有的悲伤,对他人甚至自己的不满,对过去的纠结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如果你的内心埋藏了一堆你不能释怀的东西,你能想象这个内心家园是什么样子吗?
可是,它就是你现在的样子,我们每个人现在的样子。
你只有把陈旧的、过去的自己放下,把荣耀和伤痛统统放下。然后你才能迎来一次新生。
你的生活是不是就是如此,每天充满了忙碌、压力、计划,稍有不顺心就忍不住发脾气?
是不是总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是不是一旦停止了忙碌,就陷入了空虚,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卡巴金认为,这样如梦游一般的生活方式,与你努力的目标背道而驰。你越是让自己忙碌,越是难以获得想要的幸福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