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宝宝,数学老师很关心你,今天特意打电话问妈妈,你最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上课时有点打瞌睡和心不在焉。老师有些担心。”
宝宝:“妈妈,我今天上数学课时打瞌睡了,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懵了,没听见老师问的什么?”
妈妈:“是不是感觉很不好意思?”
宝宝:“是的,突然就惊醒了,再也不敢打瞌睡了。”
妈妈:“那说明身体没问题,只是有些瞌睡而已是吗?”
宝宝:“是的,就只是太瞌睡了。”
妈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不能解决呢?”
宝宝:“是我晚上睡得晚了,以后早点写完作业早点睡觉就好了。”
妈妈:“好的,那就按照你说的做。我们只有休息好才有好身体,老师都那么关心我们是不是?”
宝宝:“是的,谢谢老师的关心。我以后一定要早睡早起!”
(这是我和家宝的对话,跟老师沟通时,老师说孩子有次在课堂上打瞌睡了,她叫回答问题,站起来懵了。)
老师描述的都是孩子即时的表现,那作为家长如何将老师客观的描述转化成属于亲子间的对话,转述给孩子呢?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原话转述。
老师说孩子哪里那里没做好,家长不能见到孩子就马上说:“你咋回事,老师说你怎么怎么了?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敌对老师,觉得老师怎么有一点事就去“告状”,家长和老师是同盟者,一致对ta。另一方面让孩子无形中对老师产生了抵抗情绪。以后要么会躲着老师捣蛋,要么会直接跟老师对着干,心里在想:“你不是爱告状么?去告呀!”这样只能形成:你越吿,我越坏;你越坏,我越骂的恶性循环。看似都是为了孩子,其实结果离出发点越来越远了,最后不是孩子厌学就是家长和老师疲惫不堪。既解决不了问题,矛盾却越来越多。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回来,视情况而定。
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平时成绩很好,但是有一次却考了零分还对老师说:“要你管。”老师很气愤地打电话告诉了家长。这位妈妈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很睿智,她想肯定有原因。所以,当孩子回来后,她没有马上问孩子关于成绩的和老师打电话的事而是给孩子做了他最爱吃的饭菜,吃完陪孩子好好玩了一下,临睡觉时,妈妈就问:“宝宝,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孩子“哇”一声就哭开了,向妈妈讲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孩子在今天考试的过程中有一道题不会做,他就越过做下面的题了,当后面的题做完时考试时间马上到了,前面的题还没做。孩子很着急,老师也有点着急了,以为孩子没看到,就说:“你是咋回事,这么大一道题也没看到啊?”孩子本来就紧张听老师这么一说就火了,来了句:“要你管!”然后拿起橡皮,把所有题都擦掉了。结果可想而知,老师孩子都生气了。老师告诉了家长,孩子还在委屈和自责的漩涡中。
当妈妈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抱着孩子说:“老师是有些冤枉你了,你是看到了不是没看到,你是想后来做,但是时间来不及了。”孩子使劲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你把所有题擦掉和对老师说那样的话,你觉得自己做得对吗?”孩子沉默了一会说:“我错了,妈妈!”
妈妈说:“宝贝,妈妈了解你,你不会无缘无故那样做的,我也相信老师也不会无缘无故骂你。你们之间肯定有些误会。我觉得你去找老师说清楚比较好,你觉得呢?你是单独去跟老师说还是需要妈妈陪着你呢?”孩子说:“我自己去吧!”妈妈说:“我相信你,宝贝!有需要妈妈的地方,一定要告诉妈妈,妈妈是超人,马上会来到你身边救驾的哦!”孩子听了妈妈的话,破涕为笑,沉沉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找她道歉了,他们相互道了歉,约定好以后有事好好交流。
老师最后说:“谢谢你,你是一个有爱和智慧的妈妈。”
如果孩子一回来妈妈就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结果会怎么样呢?只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让孩子不再喜欢这位老师,从而不喜欢这门课。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呢?
做好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不要让这座桥因为家长的粗暴、蛮横和缺乏智慧而成了新的矛盾点。
爱孩子吗?爱!既然爱那就沉下心,多聆听孩子的心声;既然爱那就不要原话转述。你换的不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而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和做为家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