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蓝萍《绿岛小夜曲》 音乐里的故事24
这首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歌曲诞生于1954年,曲作者为周蓝萍,词作者为潘英杰,原唱者为紫薇。《绿岛小夜曲》曾被评为20世纪“百年金曲10大排行榜”的第三名。
《绿岛小夜曲》有多种翻唱版本,包括粤语填词的《友谊之光》(香港电影《监狱风云》插曲)。
高胜美版:
一、歌曲的诞生
歌曲诞生于1954年仲夏夜。
《绿岛小夜曲》作词者潘英杰和作曲者周蓝萍两人一起到台湾,进入“中广”电台工作,当年创作《绿岛小夜曲》的缘由很简单。1954年盛夏某夜,他们在单身宿舍聊天,谈到外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夜曲,但华人尚缺。喜爱文学的潘英杰建议以“抒情优美取胜”的小夜曲来创作一首流行歌,得到了周蓝萍的应和。
潘英杰趁着灵感,以一个晚上的时间,综合了他对台湾的印象以及对爱情的感受,写出歌词。第二天潘英杰就把歌词交给周蓝萍,正处热恋的周蓝萍看了相当满意,有深获我意之感,在爱情甜如蜜的企盼下,立刻谱成《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以“绿意盎然”的台湾景观为背景,描写恋爱中男女的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心情,并交由紫薇(本名胡以衡)在中广录音室灌录。歌曲首先在“中广”白茜如主持的综合节目中由紫薇主唱,并没有太大反响。后来经过一番曲折,才再次由紫薇唱红,至今流行不衰。
2013年12月10日,在台北市文化局举办的《我们的故事我们的歌,口述历史特展》上,《绿岛小夜曲》作者周蓝萍的女儿周扬明拍摄的纪录片《音乐家周蓝萍》向人们揭开了这首歌曲的秘密。
周蓝萍于1949年随万象电影公司来台,初於中广担任特约歌咏指导,兼任金瓯女中声乐教师,对还在读高二的李慧伦一见钟情,但李慧伦对“师生恋”一度拒绝。苦追3个月无果之下,他以倾慕之情谱出《绿岛小夜曲》,歌咏郁郁葱葱、轮廓如船的台湾宝岛,也向心上人一表倾诉钟情,感叹爱人面对追求“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终于打动佳人芳心,两人相恋进而结发,这首歌曲也成为台湾史上第一首国语流行歌曲,更传唱整个东南亚华人圈。
二、词曲作者
1.词作者潘英杰
潘英杰(1919年-)出身“中央音乐干训班”第一期,与周蓝萍是前后期校友,抗战时期知名的“千人大合唱”画面中,就有潘英杰、周蓝萍的身影。
绿岛小夜曲
作词:潘英杰
这绿岛像一只船,
在月夜里摇呀摇,
姑娘哟,你也在我的心海里飘呀飘。
让我的歌声随那微风,
吹开了你的窗帘,
让我的衷情随那流水,
不断地向你倾诉。
椰子树的长影,
掩不住我的情意,
明媚的月光更照亮了我的心。
这绿岛的夜已经这样沉静,
姑娘哟,你为什么还是默默无语。
2.曲作者周蓝萍
周蓝萍(1925-1971),湖南湘乡人,抗战时入了在重庆开办的“中央音乐干训班”,后来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周蓝萍本姓杨,小名“小谷”,于战乱中顶替了“周蓝萍”的名字。
1949年定居台湾,后至中国广播公司任职,担任歌咏团指挥、四重唱的男高音及作曲工作,在这期间编写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又以潘英杰作词、周蓝萍作曲的《绿岛小夜曲》、《回想曲》等最为知名。
经张彻导演牵线,周成为首位前往香港发展的台湾作曲家,1963年,周蓝萍加入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为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及配乐,该片公映后除了大收旺场之盛外,由他撰写的黄梅调主题及插曲,也风靡一时。
周蓝萍非常的热爱音乐,经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甚至生病也不以为意。1960年代中期,周蓝萍开始身体不适,是时事业正值巅峰,纵横台港两地,承受工作压力极大。先被诊断为胃溃疡,后又传出心肌梗塞。1971年在为《红胡子》配乐时,因腹痛不支而崩溃,经检查已由盲肠炎转为腹膜炎,手术后突发心脏病不治,得年仅46岁。不少人都说,如果周蓝萍不那么早逝,国语流行歌曲乐史必须得重写。
周蓝萍逝世时,潘英杰送了他一副挽联:“低吟绿岛小夜曲,永怀家在山那边”。
三、歌曲的流传
《绿岛小夜曲》原本要用在一部电影中,但是没有成功。后来菲律宾的“万国唱片”看上这首歌,把它灌成唱片后引介到菲律宾,立刻在当地流行起来,甚至还流传到马来亚(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成立)、印尼一带。马来亚的报纸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这首歌原来是一名争风吃醋的杀人犯在狱中写给女友的一封情书,情意感人。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这首充满“凄美故事”的流行歌曲,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而且广为流传,大家都以为这个故事是真的。
1958年,台湾的“凤鸣唱片”发现这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居然是台湾创作的,于是取得紫薇当年在“中广”的录音在台湾发行,台湾歌迷才初次接触到这首歌曲。1961年,“四海唱片”重新灌录此曲,仍由紫薇演唱,配合广播的播送,很快就在大街小巷流行起来,大人小孩都会唱,各学校社团也纷纷采用此曲当做演唱曲目。
1970年代经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绿岛小夜曲》红遍大江南北。
四、歌曲带来的风波
1.作者是谁?
1960-1970年代紫薇灌录的《绿岛小夜曲》,词曲创作都注明潘英杰、周蓝萍。但这首歌流行了将近50年后,在台湾又掀起一段风波。
风波源于台湾著名作家柏杨2002年在绿岛的一席谈话。由于柏杨曾是台湾重要的政治犯,在绿岛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柏杨说《绿岛小夜曲》是监狱人犯为情所写的词。媒体报道,《绿岛小夜曲》作曲人高钰铛辞世,高雄县长杨秋兴在高辞世前前往探视时,曾允诺协助高钰铛寻找《绿岛小夜曲》的作词人王博文,让这首歌得到正名。言下之意,流传已久的《绿岛小夜曲》是由高钰铛作曲、王博文填词。
未料,媒体隔日连着两天以大篇幅报道《绿岛小夜曲》的作曲人是周蓝萍、作词人是潘英杰,推翻了高钰铛与王博文是《绿岛小夜曲》的原创人。报道中还访问了当时正在荣总养病的潘英杰,及资深音乐工作者,由他们细说这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让事实还原,否则《绿岛小夜曲》还要永远争议下去,歌迷也永远难分真假。
“台湾音乐博物馆”筹备处执行长李坤城说,柏杨的说法有不少错误,说歌词是犯人为情所写的词,其实是陈年谣言。对于两名当年被关绿岛的政治犯高钰铛与王博文,被指称是“作词者”和“作曲者”,李坤城强调,当年绿岛管理森严,假设是高钰铛等人创作,这些词曲如何流传出去?而且马上能在1954年发行唱片,令人难以想像。何况解禁多年,高钰铛等人为何不出面平反?这些都很不合情理。
潘英杰则说,类似的扭曲也曾发生,并不罕见,但我始终抱持置之不理的态度,我是阿Q型的,谣言不攻自破。潘英杰当年83岁,而周蓝萍、高钰铛、王博文等人都已先后去世,他是这个风波的唯一在世者。
2.无关政治
根据当年任职中国广播公司的作家王大空,在一篇《想念紫薇》的文章中透露:《绿岛小夜曲》是中广的招牌歌,每次演唱会都有歌星演唱此曲,作词的潘英杰、作曲的周蓝萍和首唱的紫薇都是他可敬的中广同事。这首歌刚出炉的时候,曾被安检单位认为不妥,原因是歌词里一开头这么几句:“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当时的危机意识,炽热又强烈,他们认为,歌中的“船”,指的就是“台湾”,“在月夜里摇呀摇”,不是暗示就快翻覆了吗?
1958年“八二三炮战”爆发,由于《绿岛小夜曲》词中有“飘啊飘”、“摇啊摇”,台湾警总还曾约谈潘英杰等人,怀疑他们是影射风雨飘摇的台湾。
那么,歌中的“绿岛”到底指的是什么?
3.“绿岛”是台湾岛
歌中的“绿岛”指的是台湾岛,并不是指台湾省的火烧岛(又称火烧屿、绿岛)。潘英杰说,他当年一到台北,看到高大的椰子树,觉得很新鲜。此外,他觉得台湾是个绿油油的岛屿,因此歌词中的“绿岛”指的就是台湾,并不是指“火烧岛”。他说:“我不想用宝岛,绿岛比较有诗意,不俗气。”“绿岛”的标题,只是一种想像的情境,毫无他意,更无关政治。
有人把歌词中的“绿岛”视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专门关政治犯人的“绿岛”,潘英杰笑着说是曲解。他说:“那个绿岛有椰子树吗?”
五、绿岛
其实在台湾是有一个“绿岛”的。
绿岛是台东县东面的一个离岛,属于太平洋暖流区域带,西距台东33公里,南距兰屿42公里,面积16.2平方公里,仅次于澎湖、兰屿和渔翁岛,为台湾省第四大岛。此岛俗称火烧岛,系由火山集块岩构成。
传说百余年前,渔舟归航时,远望这座被夕阳染红的岛屿好像一幅火烧的景象,于是,火烧岛的名字不胫而走。但由于岛上气候温和,阳光普照,到处一片绿色,充满了自然美的情调,故称绿岛。而岛上饲养梅花鹿400多头,所以又有鹿岛之称。岛上居民以清朝中期从小琉球、东港移民而来的汉人(闽南民系)为主。1949年,台当局在全岛植树绿化,于是改名为“绿岛”。
但这个美丽浪漫的岛屿,却长期给人一种阴森恐怖印象,因为著名的绿岛监狱。
根据文献记载,绿岛设监狱最早是在一百多年前的1910年4月,当时日本人为了隔绝所谓的“犯罪人口”,特在绿岛设置收容所,直到1920年止。据了解,当时是让犯人们以“放牧”为生,任其自生自灭。 国民党抵台后,于1950年在绿岛成立了“新生训导处”,后更名为“新生总队”,专门收押“匪谍”等政治犯。据资料显示,1962年以前,移送绿岛“新生训导处”的“犯人”就在1000名以上,当时,绿岛几乎成了白色恐怖的代名词。 1962年,台东的“泰原感训监狱”落成后,一部分刑期较长的人就被转到泰原监狱,关押在绿岛的人数稍有减少。1970年,台东泰源监狱发生越狱暴动。遭镇压后,当局又在新生训导处西侧赶建了一所高墙式监狱:国防部绿岛感化监狱,对外称绿洲山庄以掩人耳目。之后,原泰源监狱和全岛各军事监狱的“政治犯”都被送到此处集中关押。坐牢最久者竟长达34年。当时常以山庄之名代称监狱,除绿洲山庄外,还有“进德山庄”、“自强山庄”等监狱。1970年,泰原监狱发生暴动,那里所有被关押者又被移送绿岛。一些著名人士,包括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和吕秀莲等人都曾被关押在此。
绿岛监狱兴建于1970年11月,因绿岛与台东间交通常受天气的限制,材料搬运不易,历经艰难,到1972年9月初才告完成启用。监狱土地面积为3.7公顷,建筑物有内外办公室各一栋,日新堂一栋,独居房170间,杂居房48间,隔离舍20间,镇静室3间,工场、炊场各一间。监狱实行分监管理,收容台湾各监狱移禁顽劣、诬控滥告、最难以管教,甚至无法管教之收容人,系属高度管理隔离监。当初设立之目的,即是利用外岛隔绝之地理环境予以集中严格矫治,希望能对症下药,促使其改过迁善,重做新人。因此,绿岛监狱被称为台湾各监狱的最后一道防线,除有助其他监狱顺利推行矫治业务外,对治安、社会安宁实有莫大的贡献。绿岛如此戒备森严的管控使它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内的阿尔卡特拉斯岛监狱、英国英吉利海峡北岸的怀特岛监狱、墨西哥西部圣母岛监狱、南非西开普省桌湾的罗本岛监狱一起成为世界五大孤岛监狱之一。
包括《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与陈映真、李敖、柯旗化在内的数百名政治犯,在这里受尽折磨与虐待。政治犯是从基隆搭船经过2天1夜,被送到了绿岛,而从绿岛码头到监狱还有走至少8公里的山路。绿岛监狱曾经对外严格保密,即使从绿岛监狱获释的人,出狱时也必须保证不透露绿岛监狱的情况。1989年,曾经在监狱关押的胡子丹,化名秦汉光出版了《我在绿岛的3212天》一书,第一次撩开绿岛监狱神秘的面纱。随着“共党政治犯”和“台独政治犯”成为历史,绿岛关押的“政治犯”锐减,在1987年“自强山庄”、“绿洲山庄”宣告画上句号。“进德山庄”从1992年至2002年维持了10年,主要关押“恶性顽劣分子” 、黑道“大哥”、重刑犯、流氓以及在其他监狱中3次触犯狱规、不服管训的犯人。
当年吕秀莲在视察绿岛的时候表示:“绿岛监狱有太多争议,建议裁撤”,宣布一年内终结绿岛所有监狱,洗刷过去白色恐怖的阴影。并计划在绿岛监狱搬出后,这里将开辟为“狱政博物馆”,供观光之用。这条资讯引来乡民的抗议,因为绿岛有1/4的乡民的生活直接或间接与监狱有关,贸然裁撤,又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必然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2002年1月9日,30多名绿岛地方人士北上“立法院”请命。同时,不少法律界和警界人士也都对当局的政策持怀疑态度,主要理由是“绿岛政策”对扫黑对象产生很大吓阻效用。他们担心,如果没有“绿岛政策”,这些黑帮老大可能更加肆无忌惮,就算被抓,蹲在一般看守所对他们来讲也无所谓。今天这里的现状是,仅仅还剩下“法务部矫正署绿岛监狱”仍在使用,但绿岛的政治作用已经淡化,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