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芭茅秆(胡志军)
两个人结婚久了,总会面临许多的问题。慢慢变得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慢慢变得充满愤怒。
有一个朋友在跟我说起他和自己妻子的相处时,喋喋不休的讲着对方的种种无理取闹。作为朋友,我只能劝他:多多互相理解吧。可朋友说:“为什么每次都是我理解她,她就不能理解我呢?”这话竟然让我无言以对……
著名民谣诗人在他的歌中唱道: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
有多少恋人、情侣、夫妻从“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生起火来”的激情,到“仇深似海”的愤怒,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认为,在一个系统中,爱需要流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如果爱不能流动,系统最终会走入死胡同。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需要心安理得接受对方的付出,并对对方付出自己的爱。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总是处处让着TA,对TA没有任何要求,可TA为什么就不领情呢?”说这话的人,觉得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他们所信奉的爱情观一般是:“我的无私、无欲、无求的付出,一定会换来爱情的圆满”。这种苦行僧式的爱情观所带来的结果却往往是:“我感动天、感动地,却怎么感动不了你”!于是,时间一长,“付出者”愤怒便表现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有需求和欲望。我们有爱人的欲望,同时也有被爱的欲望。在亲密关系中,那些表现得没有需求、没有欲望的人肯定是不正常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对妻子有很多愤怒。就像前面所说的,我总是认为我在付出,总是认为我在迁就她。但是一遇到事情,她无法像我理解她一样来理解我,于是便心生怒火,矛盾升级。有一次,在我的愤怒燃起来后,我试着不去压抑它,而是仔细体会当下的情绪。接着那些我自认为平时“理解她”、“迁就她”的片段浮现在意识中。愤怒的情绪越来越强烈,随着自我体会、觉察的加深,继而慢慢平息。也就在这时,我突然洞察到:这些愤怒,本质上是我自己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压抑的那些需求和欲望。
在两个人的相处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晚饭想吃什么”?
“随你,我都行”!
“你快过生日了,想要一个什么礼物吗”?
“不用,随便过就行了”!
或者
“只要你高兴,我怎么样都行”!
……
在亲密关系中对于需求的压抑,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我们足够的爱对方,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对方一定会“领情”。
也许,有人会说,有时候我真不是刻意压抑自己的需求,只是真的无所谓。
有人曾向我咨询说她的男朋友控制欲很强,以至于在这段关系中感觉快要淹没了自己。每当她男朋友试图控制她时,她便感到无比的愤怒。在后来的深入谈话中,她说了一段话:我是个比较随便的人,对很多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别的女孩子总是有喜欢的衣服品牌,可是我觉得大多数衣服都一样,没有特别好看或者特别不好看的。吃饭也是,我有特别不喜欢吃的,但是没有特别喜欢吃的,能吃饱肚子就可以了……
卡伦·霍尼曾说,深层人格结构中的神经症倾向,会被当事人当做一种值得骄傲的品质。 所以说,我们被压抑的需求和欲望如果足够深,是不可能被感觉到的。反而,你只是觉得你真的无所谓,并骄傲的认为自己是一个“随和”的人。而它们,却在适当或不适当的时候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
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无需过多阐释。一个人如果在伴侣面前一味压抑自己的需求,这一定是不平等的。但是,这种不平等一定是“付出者”所自认为的自己“爱得谦卑”,爱得委屈吗?仔细分析便知情形恰恰相反,自我压抑的“付出者”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是把自己置于“神坛”,把对方置于“低我一等”的地位。因为在TA的潜意识中的信念一定是“我爱你胜过你爱我”、“我爱你胜过爱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这个自我压抑的“付出者”才是高高在上的。
卡伦·霍尼在她的《自我分析》中,讲到了一个叫克莱尔的病例。克莱尔在和男友彼得相处的过程中,总是爆发莫名的怒火。在霍尼的帮助下,克莱尔进行了系统的自我分析。分析过程中,她的强迫性谦卑,也就是前文所讲的强迫性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逐渐浮现于意识中。随着分析的深入,克莱尔进一步发现了自己的强迫性依赖。
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本质上是害怕被抛弃。TA渴望“爱”,渴望受到保护,同时也害怕不被爱。因为这样的动机,TA们压抑着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变得容易愤怒。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自己或者对方的“症状”。若透过“症状”,洞察到深层的结构,扩展意识的范畴,我们便会真正地“看见自己”、“看见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