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家长朋友向我询问,可不可以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谈谈国内外教育的差异。今天,我想从孩子成长驱动力的角度探讨国内外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体制内教育主要以“幸福感”驱动孩子,而国际教育主要以“进取心”驱动孩子。
“幸福感”和“进取心”两个词语是我从宁向东老师的清华管理学课上学习到的,在此,我想向宁老师,还有之前我引用过的薛兆丰老师、武志红老师表示感谢。教育,还真是个大课题。如我之前所言,教育本质上是个跨学科的研究,比如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的知识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教育。那么管理学中的知识点和教育又能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幸福感
首先,幸福感到底是什么?宁老师说幸福感来源于对比。
一是与自己比较而产生的幸福感,便是指:如果一个人现在比过去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他便会感到幸福。而这类幸福感是很容易丢失的,只要一个人当下得到的比过去稍微差那么一点点,也会愠怒。举个例子,一个基层员工升职到经理便将获得巨大的幸福感,而要是这个员工又被降职回到基层岗位,虽然和最开始一模一样,但也会产生烦躁的情绪。
二是跟他人比较而产生的幸福感,便是指那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爽。在所属的某个群体中,若自己是处于最高或极高的位置,人类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特别厉害,反正我比周围人都厉害,那这就是唯我独尊。依然,这类幸福感也不稳定,要是群体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能够挑战自己权威的人,这种“高人一等”的幸福感会迅速转变为嫉妒和不满。
进取心
那么,进取心是什么呢?这个概念来自于迈克尔·弗里斯,一位德国的教授,他将“进取心”定义为“一种自我启动的工作行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在驱动力。这个概念可以结合我们上周推送的“如何利用负面情绪”的文章,进取心不仅可以源自开心、放松等正面情绪,也可以源自沮丧、悲伤等负面情绪。
“幸福感”和“进取心”最主要的差别应该是它们的“来源”,“幸福感”主要是来源于外部,是被动获取的,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而“进取心”主要来源于内部,是个人主动实现的,且几乎不被环境影响。
体制内教育 vs. 国际教育
我表示:“体制内教育主要以‘幸福感’驱动孩子,而国际教育主要以‘进取心’驱动孩子”,主要是依靠以下三点证据:
1. 体制内学校公开班级、年级排名,并且依靠这个来评价每个学生的“优劣等级”,我很不想用“优劣”这个词,但抛去面子等问题,国内学校的分数和排名机制的确就是将学生分为了三六九等,分成什么实验班、平行班,排更高的名次以获取荣誉和赞赏是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驱动力之一,这便是“人比人”带来的那种幸福感。而国际学校根本不允许此类做法,学生在与学生一起做项目、演讲、讨论时不会依靠成绩排名而分成优生差生。我在国际学校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有些在国内学校因为成绩一般而不自信的人,转入国际学校却变得开朗乐观,更勇于挑战其他同学甚至老师的观点,学校制度有效保护孩子成绩隐私是原因之一。
2. 国际学校学科机制更自由、完善。体制内小学、初中基本不能自己选课,高中也就分文理而已,不管学生喜不喜欢都得学。所以,基于兴趣的进取心在国内学校便很难得到保护。国际学校高中的课程几乎是“自定义”,虽然也有必修类别,如数学、科学、人文等,但具体选什么课就是看学生自己了,我们成都乐盟2017届毕业生没有任何两个人的选课是完全一致的。这可以看出,国际学校是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课,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进取心。
3. 从学校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出,大部分体制内学校每天强调给学生的是:考上清华北大者为“人上人”,或者是你想在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去考好大学,是这种来自成功的幸福感。国际学校强调的则是:将每个孩子培养成能够独立探索这个世界,在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批判性地、创新性地思考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点什么,这是源自想象力、责任感、进取心的主动驱动力。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体制内教育也有制度去保护孩子的进取心,也有孩子是因为内在驱动力奋发图强的,国际教育也有因为自由而产生的弊端,我们应当认清这些问题。这是个比例问题,辛福感和驱动力不分优劣,不是山珍海味和三无食品的关系,而是火腿肠与热狗面包的关系,缺少一个都不能做成热狗。辛福感和驱动力的正确配比应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结语
1.幸福感来源于对比。
2.进取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在驱动力。
3.体制内教育主要以“幸福感”驱动孩子,而国际教育主要以“进取心”驱动孩子。
思考
1.您认为辛福感和驱动力在教育中的合适配比是多少?
推荐阅读
技能 | 宝宝心里苦,心里满是负面情绪?2个办法教你怎么把负面情绪用出境界
教育 | 清华教授喊停女儿奥数:如今数学成绩优秀是不是孩子最大竞争力?
教育 | 家长可以预言孩子的未来? 我们需要知道潜意识的重要性
欢迎你把你的收获、思考,或是对 「知识砖」的鼓励和建议,在留言区里和我们分享。
如果此篇推送对您有帮助,请点下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