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长城,中国古代为抵御不同时期塞游牧部落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列国诸侯间征战不已。齐国和楚国率先修筑长城,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北方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开始崛起。燕国的南长城、赵国的南长城、魏国的西长城、秦国的东长城、秦国的西北边地长城、赵国的北长城和燕国的北长城。中原内部与北部边境的长城不断涌现。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派蒙恬大将负责修复北方的长城以防备匈奴南侵。秦代长城基本建立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东端止于今朝鲜平壤西北清川江入海处,公约5000千米,万里长城由此而来。
西汉,河西走廊上列四郡四关。四关为玉门关、阳关、悬索关、肩水金关,四关位于汉长城,巩固河西走廊来往军民的安全。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修筑东起永登西至酒泉的越过黄河向西延伸长城防御体系。
公元前111年,汉长城从酒泉延伸到玉门一带,庞大的防御体系横贯了河西走廊东西两端。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由烽燧、城障、坞垸、出入境关卡组成。阳关、玉门关,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千百年来见证无数历史沧桑,被世人千古绝唱。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命令在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修居延塞。其北起居延泽,向南沿黑河河道延伸,分别与张掖塞和酒泉塞相连,在河西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庞大的防御工事。
这3段防御体系组合严密、烽燧相连,有效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畅通运行。此后,随着汉朝向西拓展军事外交,河西走廊的军事要塞沿着疏勒河流域一直延伸到古盐泽地区,即今天的罗布泊。
长城的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土筑多以版筑法夯制成墙。凡遇山岭陡峭处,往往依天险为屏障而不筑墙。河西走廊一些缺石少土、流沙淤积的戈壁荒漠,给河西边塞的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于是,建造工匠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将遍地而生的红柳、芦苇、芨芨草等植物茎秆创造性地运用到城墙与要塞的建筑之中。
河西汉塞因此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边塞建筑。河西走廊也是今天汉长城分布最集中、保持最好的地区。
两千年云烟聚散,这些长城烽燧在河西大地上纵横伸展,两千年来始终屹立在戈壁风沙的苍茫岁月之中,见证着汉帝国对这条战略通道的宏大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