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进行一些反思,对自己近四年多的创业状况,多了一些感悟。
我今天才恍惚的发现,我走过了两条路,而我却没有太多留意。一两年前,我阅读了《管道的故事》一书,确定下来我要多建一些管道,以便日后能保证水源充足。在今年,我读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知道了赚钱的三种方式。于是,我给自己规划了两条路线,分别是投资和创作。从去年开始,我就在不停的研读投资类书籍,也在不断的实践。我的人生,似乎变成了以投资为终极目标的旅途。
但回过头来,我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在很早以前,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企业家。我渴望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办成一个优秀的企业。年少的时候,甚至幻想过成为一个帝国。但是,随着电商慢慢的给我累积财富,我也慢慢的看到自己有诸多短板。这些短板,有一些是我不能解决的,有一些又是我不愿意解决的。说白了,还是被困在电商久了,不愿意挪窝了。我每天准时上下班,享受着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我甚至懒得出差,懒得跟人做太多的交流,而是每天捧着书,自我成长。
刚好,在这个安逸的状态下,投资进入了我的事业范围。投资跟我做电商的方式很相似,不用出差,不用应酬,只需要去研究数据,去进行布局即可。甚至,它比电商轻松多了。于是,我开始越来越喜欢投资,看的书本,几乎都是跟投资有关,包括一些心理学和自我认知学等。尤其是在投资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市场环境非常好,我更加卖力的研究投资,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投资上面。我开始憧憬着投资在后期所带来的复利效应,我开始把投资的重要性,都凌驾于其他所有业务线之上。随着7月份整个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各个金融领域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P2P也不能幸免于难。我才发现,原来投资充满了这么多不确定性,而我是多么的无知。
如今,我开始做出一些调整,投资开始转向长期稳健型投资为主。这主要基于两点考量。一,中国的投资环境本来不完善,过于急功近利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我作为业余投资者,前期还是先要学会敬畏市场,控制贪念,看准时机再出手。因此,我可能会更偏向于将投资作为一项长期的、慢慢孵化的标的。如果这样,我的工作内容就会变得很少,时间就会节约出来;即便很多,我也可以招一个助理,去帮我进行工作上的跟进,对数据进行汇总,以便我做出决策。
那除此之外呢?似乎我的企业家梦想,戛然终止了。我做了这么多年京东,其实,我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设计和包装的能力,以及客户群体的分析能力。但是,我却一直没有胆量,去尝试一些更新更有潜力的东西。电子商务的确非常赚钱,但是,不代表我要被它所绑架。我可以去梳理清楚各个要点,然后让现有的团队维护好,从而把我的时间抽离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当然,如果电商能做大,那也是一条好路子。比如,我可以去谈更多的品牌,雇佣更多的员工,开更多的店铺。但是目前来看,除非我找到标准运作模式,要不然京东的开疆拓土,会显得非常艰难。即便我带了三四年的员工,想让他们开疆拓土,都如此艰难,何况其他人呢?所以,最好的的解决办法,是我仍旧坐阵,但是我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我的工作量。然后将我的时间,用到更多可以开发的业务上来。
平时,我读到一些有关企业家的信息,敬意油然而生。我曾经也一度想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企业家。在早几年,我的主要想法是赚钱,赚到我的第一桶金。如今,第一桶金已经赚到了,那我接下来应该是去寻找一些能做得长久,做得成规模的模式。我其实在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好的商业模式,但都因为京东,让我感觉抽不开身,或者害怕失去京东赚钱的机会。现在,我需要尝试打破这种顾虑,将京东工作梳理好板块和运作模式,然后安排好员工跟进,便要大胆的开疆拓土。
我一直很喜欢商业奇才这个词。以前我觉得自己有可能是,最近都忽略掉了。我能否成为商业奇才呢?不知道。但我一旦丧失了这个念头,那我肯定不是。接下来,我是否需要在自己身上多投资呢?是去读EMBA继续深造金融,还是去尝试商业模式,探索不同的世界呢?
故事还是需要边做边想,更需要敢做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