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随手掬泥捏了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小东西,人类即此产生;拿盛开着半紫半白花朵的藤条在泥水中一甩,又产生了獐头鼠目,愚钝痴呆的人种。等她一觉醒来,自己造出的泥物已然开始修仙问道,相互激战,以至于触不周之山,致两极颠倒,九州碎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等创世之神将要炼青石以补天缺之时,竟有人顶长方板怒斥她的行为“惟禁”。终于补天者倒下,而蝼蚁者长存,以女娲之肠自居。
后羿出门一整天只打到了几只乌鸦和一只被打碎的麻雀,他依然骁勇,箭术依然出众,但周边已经没有什么飞禽猛兽可供他大展当年射日英雄的风姿了。只能日复一日地吃乌鸦炸酱面,受妻子嫦娥因不满他的收获而时常显露的冷面。好不容易比平日出门还早,多绕了很远的路射死了一只猛禽,走近一看居然是一户人家养的最能下蛋的母鸡,何其荒谬,何其悲凉。等到劳累一天的丈夫即将到家为妻子准备一个惊喜时,却先遭弟子暗杀,而后惊闻姮娥私吞仙药奔月之事,在极度的愤怒下他朝着月亮连射三箭,但最终也只是让侍女烧一些辣子鸡,准备一些白饼了结。
鲁迅先生以上古神话传说为原本,加入新的构思和情节编排,就成为了“故事新编”。在我们熟知的神话中抹上几分今昔融合的奇妙感触和由新式的内容所带来的荒诞元素。女娲造人,结果最后她无法和人类交流,并且神殒;后羿射日是何等荣光,结果竟有末路普通人的无奈和不堪。与儿时每一次入睡前一遍遍的嘱托与诉说截然不同的故事走向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传统形象被打破的撕裂感和难以置信,还有在20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更深远的含义。
在一座铁屋子里,有许多人,他们都睡着了。但屋中的氧气在一点点流逝,他们即将在睡梦中走向呼吸永恒的罢免。但有少数的几个人提前惊醒了,这些人看到了他们所处的险境,便不顾一切地想要唤醒剩下大部分沉睡着的人,一起逃离这座死亡的铁屋子。此即为觉醒者。
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参与新文化运动,发表无数杂文,散文,小说。只为唤醒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内心良知,让大家一起努力,冲破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所遗留的思想上从未取下的枷锁。戊戌变法发生了,辛亥革命爆发了,但民众思想的牢笼始终没有打开,钥匙还没有被找到。上古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缺护苍生无碍,今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优秀学者破封建藩篱就苍生脱离苦海。这何尝不是圣人的补天之行?
但现实是残酷的,女娲无法与人类交流,因不理解复杂的文言文而愤怒;先行者们也是如此,从《朝花夕拾》中看国人被砍头仍然鼓掌叫好的看客,到以革命者的鲜血浸透的馒头为救命良药的民众,深深扎根于中国大众脑海中的看客思维及其麻木冷漠,事不关己的态度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先行者奋力高呼而被恶势力打压,但先行者们为之奋斗的苍生却向着旧社会的维序者说话叫好,这是上个世纪中华大地最深切的悲哀。如此矛盾之景,恰恰印证了由神亲手创造的生灵最后转而讨伐神明。这让鲁迅先生内心大受震撼,再一次明确了自身的任重而道远。
另一边,看过了辛亥革命,看过了袁世凯复辟,看过了军阀混战,看过了张勋复辟,中国的局势并未好转,而鲁迅先生对现实,对未来也产生了深切的迷惘。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们认为自己在拯救国民,寻救国之方,但革命来来往往,心中依然产生了抵触和不信任。姮娥因嫌弃后羿的条件和自身处境而窃药成仙,后羿心有愤慨和不甘,但最终以一个极其生活化的句子作结。这是英雄末路,是凡者的红尘执障。之前看过一个很受触动的句子:“在我的印象里,他应该永远是24岁穿着作战服从舰载机上下来的样子,意气风发,不该被生活的柴米油盐压弯了腰,压白了鬓发。”刻板印象里的后羿何尝不是如此?经历过一系列变故之后的鲁迅先生内心对国家的期望何尝不是如此?他以后羿自比,展现的是对自我与现实的怀疑,是对未来的悲哀,是一腔报国热血在历经变故之后快要凝结成冰的痛苦和迷茫。
圣人曾经拼尽全力补天,但仍有不计其数的凡者竞相奔月而去。其实圣人也是凡者,但凡者成不了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