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初中生,我们今天直接进入主题,我们就来谈谈教育。
(一)“艺多不养人”与兴趣
莫泊桑与福楼拜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莫泊桑去拜访福楼拜,福楼拜请他说说他都学习些什么。莫泊桑骄傲地回答:“上午,我通常会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再用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莫泊桑又反问福楼拜每天都在学习什么。没想到,福楼拜是这样回答的:“我嘛,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读书写作,晚上,依然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莫泊桑很惊讶,福楼拜每天除了读书写作以外就不学习别的事了吗?福楼拜却反问莫泊桑:“那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是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他问福楼拜有什么特长,福楼拜不假思索地说:“写作。”
现在教育讲究全面发展,学生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又不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们除了累以外,就是无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丢失了兴趣,一切都很难全神贯注,尤其是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
全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平庸。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特长,都是学了个一瓶不满半瓶咣当,那么何谈社会发展?
不能说像福楼拜一样吧,但是学习要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再选取两三项自己较为感兴趣的。每个人的爱好都不同,都学一样的东西,难免有些学生会没有兴趣。
(二)“格物致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写过一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其中有这样一些话:“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我们也知道,前人得出的科学道理都是离不开实践的。
既然要研究科学,便要实践。可是如今,学习缺乏实践性。像物理、化学这些需要实验的科目,却没有实践。
可能大城市会好一些吧,我们县的情况很不好,有稍好一些的学校是有实验室的,但是也被空置起来,一点用处没有,不知道弄这么个实验室是干什么的!这是我听我的一个转学来我们学校的同学说的。
再来谈谈我们学校的情况吧,我在这上了三年学了,没看到过实验室。上物理课时,老师给我们做过几次实验,一个个学生恨不得自己变成长颈鹿。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动过手,老师的“家伙什”也有一部分是饮料瓶什么的改装的。化学实验我们则一眼都没见过。
(三)实用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看来,没有实用性的知识是不太受普通人欢迎的。人类学习知识,最迫切地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果一些知识在生活中并不是实用的话,那么普通人并不会对它很注意。
以前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成绩很差,但是我不以为然。我心里觉得英语对我来说没什么用,我每天只和中国人说话,又不出国。就算出国,也可以雇一个翻译。
有些知识确实没有太大实用性,比如说我们背的古文。(纯粹个人观点,勿喷)
我们每天都在和现代人打交道,至于古代人穿越到现在这件事,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所背诵的古文,派不上什么用场。
就算我们写文章,大多数也是举事例、“俗话说”,古文在写作中甚至也没有太大用处。
当然,多了解一点儿也可以,但是《愚公移山》这篇古文,当我知道它要背时,我很不理解!
《愚公移山》的故事听了多少回了?我们不累那两座山都累了!拜托这个还可以算是新事物吗?别说自制力差的学生了,就是有的学生想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一看这个肯定也没什么热情了。那两座山搬来搬去的干什么啊!愚公你不会搬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