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急于得到奖状、急于集齐勋章兑换奖品,而不愿意花时间耐心等待。该现象反映了人类生存本能的延续,是渴望即时满足的表现。
来看一项有意思的调查——
问题1:你是宁愿在一年后得到1000欧元,还是在一年零一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呢?
问题2:你是宁愿今天拿到1000欧元,还是一个月后拿到1100欧元呢?
对问题1,大多数人会选择在13个月后得到1100欧元。这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决定。因为10%的月息相较于一般金融产品的存储利率已经很高了。似乎这利息远远弥补了多等一个月会冒的风险。他们这样想:“既然已经等了一年,那我可以再多等一个月。”
但对问题2,大多数人会选择今天拿到1000欧元,而不愿冒多等一个月的风险。同样是多等一个月,为何做出的选择会截然不同?是因为我们受制于即时满足的生存本能。
为什么说即时满足是一种生存本能?因为这是人类祖先遗留下的、让我们赖以谋生的动物属性,归大脑边缘系统掌管。
人脑主要有三个部分:大脑核区(生理脑)、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大脑皮质(理性脑)。这三个部分反映了人脑在历史进程中的进化和演变。其中大脑边缘系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是无意识的、自发的。它为人类提供较原始的情感状态,操纵着人类基本的生存功能,比如逃避危险、奋起反抗、获取食物、满足性欲……
在大脑边缘系统主导生存本能这一点上,人类和其他高等脊椎动物是一样的。我们的主要情感活动,包括:渴望快乐、焦虑恐惧、容易成瘾、追求安全、满足欲望、心生愤怒……这些直觉反应都源于这个古老的脑区。而且,大脑边缘系统常常觉得自己的需求更为迫切,不愿意服从大脑皮质基于理性的指挥,并通过促使人体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人员把老鼠放在一个带有脚踩控制杆的小笼子里。老鼠每踩一次控制杆,其大脑的快感中心就会受到一次微弱的刺激。结果,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感,变得越来越兴奋,按压控制杆的频率和时间越来越长。最后,老鼠累得筋疲力尽,濒临饿死,甚至连离开控制杆的力气都没有了。
后来,这些研究人员又让老鼠通过按压控制杆来获得水和食物,结果他们注意到,如同人类行为一样,老鼠也不知足,稍微休息一下之后便立即去按压控制杆,以便继续获得满足感。
人类在选择是否即时满足欲望面前,也是一样地脆弱。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研究者召集了一群4岁的小男孩,将一块棉花糖放在每个人面前,让他们选择要么立即吃掉,要么,如果他们愿意等上几分钟,不吃第一块,就会再得到一块。实验结果是: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等,大多数人都直接吃掉了。惊人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示器。
如今,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快速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目的,耐心越来越差,这就是原始生存本能的延续。尽管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威胁到生命的情况已大大减少,可是本性难移,我们依然听命于大脑边缘系统。
比如在饮食领域,从快餐食品的兴起伊始,我们对饥饿感的忍耐力便逐渐降低。只要轻微的饥饿感就会成为焦虑和不适的触发开关。我们怕自己挨饿,于是对自己说:“怎么可以让自己饿着?快去吃吧,多吃点!”
随着人们在食品问题上获得即时满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欲望产生的深远影响已远远超越了饮食领域。比如应对挫折焦虑不安、对待问题反应过激、滥用酒精药物上瘾、堵车加塞心烦意乱、哗众取宠故作姿态……人们渴望即时见效,不愿忍受,不适阈值(临界值)正在大幅降低。
在引发渴望即时满足需求的背后,互联网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诸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想获得什么信息,想寻求什么答案,想得到什么反馈,由于有了技术的帮助,一定要立即找到,一刻也不愿意多等。然而,在曾经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为了寻找答案和知识,人们不得不在图书馆劳心费力地翻阅一摞摞的图书和期刊才能找得到。
我们养成了获得即时满足的习惯之后,就会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处理事情时的期望值。顷刻之间,我们希望所有的冲动都得到尽快满足,就像按下一个按钮那么容易。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满足,整个人都会不舒服。
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不可能即时满足所有的冲动,所以引起不适感的因素也越来越普遍,这是严重心理外化的结果——即日益倾向于把外部因素作为心理倾向的参考标准,受到外部因素的驱动和影响,背离了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结果就导致我们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虽然从短期来看,获得即时满足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但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心态,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倾向于寻求短期性的解决方案,焦虑不安。所以许多人习惯于低头刷手机消遣度日,沉迷于各类推送信息,一刻不愿意放空;一刻不愿意等待;一刻不愿意驻足欣赏;一刻不愿意享受当下的内心安宁。
我们忙忙碌碌,却不会停下来扪心自问:使命初衷何在?信仰归属何从?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快乐吗?……其实,科技水平的发达与否,与你个人是否快乐无关。也就是说,真正的享乐无须借助外力。相反,越依赖这些外部因素,自我生存能力越低。
正如我在《乐从何来》一文中提到:“快乐无须拼命追寻,而需内心满足。就像觉知自己每时每刻呼吸氧气那样来得容易。维持快乐的状态,无法依靠从外部不停地索取享乐资源来实现,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以及对生活每一刻的觉知。”
那么,如何管理不适感、学会自我控制?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一书中,提供了15种方法,我简要列举——
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
珍惜和忍耐不完美
限制感官通道受到的刺激
睡前让自己放松下来
学会放慢速度
不要拖延
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工作
接受不确定性
戒掉容易愤怒的习惯
生活要遵循一个有规律的时间表
拓展你的心理舒适区
让自己休息片刻
延迟满足的需求
尝试放空自己
多做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