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14 日更第44天:
自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出现后,出点啥事,网上热炒一波接一波,泥沙俱下,假新闻大行其道。不少人说,这是新媒体的问题,言下很无奈。
其实,这不是新媒体或这个时代的问题。人性中天然有八卦、窥探、闲聊、传播的一面,有没有新媒体都一样。
不要说现在,几百年前也一样。
最近看《盛世的黄昏》,有一个事很有趣。这一章叫“被伪稿羞辱”,讲的是乾隆十六年的事。那一年是公元1751年,乾隆40岁,无论是王朝的国力还是乾隆的统治,都正在鼎盛。也就是说,皇权的统治既强又稳。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蹊跷事:民间流传着一份以工部尚书孙嘉淦(就是在“雍正王朝”中被编排成年羹尧杀死的那个直臣)之名写的奏章,抨击乾隆上台以来南巡劳民伤财,冤杀大将,皇后死后大位空悬等,一共有“五不解、十大过”。
这事多严重呢?相当于今天网上出现一个热帖,以建设部部长(尚书比部长还要高些,大概是副国级)名义写的,批评今上施政不妥、错误。那还了得!?
乾隆见到这样胆大妄为的帖子,当然勃然大怒,严令各地督抚严查。
我们以为,皇权无所不能,想干什么都能干成。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王土之上,有什么问题,只要皇上重视,还不是传令下去,立码解决?
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就象一声令下,可以删掉能见到的帖子,但恐怕找不到帖子的源头。
“伪稿案”查了三年,结果却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全国各地都有“伪稿”出现,多点爆发,相互传来传去,最后只得胡乱抓了一个所谓“始作俑者”结案了事。
用作者的话说:官僚在皇帝催逼与严斥的夹缝里求生存,上演着推诿、拖延、瞒骗、懈怠的戏码。而民间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京师到边疆,从贩夫走卒、商人、衙役,乃至文武官员,莫不争相传播这则大新闻。被羞辱的“乾隆帝”形象,一时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40岁的乾隆帝即便年富力强,握有强大的皇权,却未必能挣脱信息的束缚,碾压得过更强大的官场规则。
260年过去了,传播信息的手段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人们乐于传播小道消息的情形与当年并无二致。
这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权威、宏观、正面、高大上的信息,为什么没人愿意看?而那些一看就是夸大其辞、虚假渲染的东西,为什么却能大行其道?
很简单,即使人们并不相信什么“五不解、十大过”,但茶余饭后,谁不愿意说点有趣的事?
更重要的是,平时离得越远、越私密、越难接触到的事,大家就越乐于讨论。所以,政治和性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天下至尊的皇上越高高在上,民间就越乐于传播与之相关的“秘闻”,不管真假。(特朗普打破规则,自己直接向民众传播“秘闻”,所以大受欢迎。)
正史不及野史有生命力,史书不及小说和戏文有传播力,就是这个原因。
明白这个,有些事其实就很好做了。可惜,有的人不明白,有的人假装不明白。
(微信公号:孔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