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有个男同学,略胖,成绩很不好,每次考试都吊车尾。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偶尔会提问他,之前我不理解,也许他有时候也是个好老师吧。如今想来,莫不是两人同村同姓的缘故?果然人长大了,总会有些世故。
犹记得有一次,张老师问他一个问题,应该的略简单的,他的回答我已经忘了,因为老师又问一句“谁告诉你是这样的”之类的,他回答:“我表姐。”顷刻间,哄堂大笑。作为同学,我清楚地听见了这三个字,尽管他的发音稍有含糊还带着口音,谁不是呢,在农村,读书人,育书人,谁没有?
然而总有好事者不自知。
家里有一个常用的形容词,“彪”,这是个中间词,可褒可贬。我也是读了书才得知。
但是在小学十一二岁的年龄时,大多都只知道“彪”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傻”,这也就足够了。
我还记得有同学毫不掩饰地嘲笑:“他说他姐彪。”这便是所谓的不知者了。我想也许是年幼,毕竟在这里不管表堂都是不带的,直接喊“哥哥”“姐姐”,还显得亲昵。
但是从那之后我记住了这个男同学,我在他没心没肺的傻笑中发现了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在整个事件中,我为遇到的疑惑几乎都找到了理由,那么剩下最后一个,当时那位坐在讲台教桌后的语文老师,为什么要笑?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答案。
一,张老师在笑这位同学回答得朴实,他问了谁,他答了谁,也许他只是随便一问,没想到学生还真回答了。
二,张老师在笑诸位学生,自作聪明,不知为知之。或者张老师在笑自己,教了这么多年书,弟子们竟然还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
三,张老师在笑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是我不愿猜中的,作为一课之师,应该不会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诚不欺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