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第一年,从小小孩跨入大小孩的阶段,从年龄看也就是增加了一岁,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级别的跨越。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想法很多,会和父母发生辩论;情绪变化大,变得斤斤计较计较,十分重视自己的权益,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
个中缘由,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进入了系统性的教育状态,学习模式不同的压力,环境压力变化。班级活动增加,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系统化的学习,免不了作业、测验和考试,正规化的学习与幼儿园完全不同,表现在学习能力、处事能力的提高,听、说、读、写必须按照老师的规定和步骤来完成。
孩子的心态和情绪
系统化学习有着各种形式的考核,倘若在考核中没有良好的表现,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加上社交能力的欠缺,没有好朋友相伴,结果充满对未来和自己的疑虑。
他会怎么办?
他当然想得到一个答案,一个正确答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自己,才能不被别人讨厌。
老师不会教他,或者他根本不敢/不知道如何对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爸爸妈妈又不知道孩子的心思,也没有给出答案,剩下的靠自己揣摩和学习了。
那么他会想着去模仿别人,模仿那些被老师肯定/表扬的同学,另一个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天天念叨“你看那个谁谁!”
这些心中的模仿对象,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绩好”。
但是这个特点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由此再次证明“我不行!”于是乎,孩子情绪失落,在学校闷闷不乐,低头不语害怕别人厌恶自己的眼光;回到家,对着亲密和熟悉的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对爸爸妈妈发脾气,而且看起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
所以,父母会感觉进入小学的孩子,脾气是越来越大,却不知道孩子内心越来越苦,烦恼越来积越多,无处释放,无人理解。
要增加自我认同,认识自己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哭得多,小一后生气较多。
之所以生气,不知道如何缓解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根源就是孩子自我认知匮乏,总对照别人的评价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
作业不会做,作业没完成,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
“还不习惯做课后作业,我们一起读读课本,看看作业该怎么做!”没有掌握学过的内容,是很正常的事情,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知道这个情况,然后再去做作业。
“做作业前,先看看书,想想老师是怎么说的,有没有记笔记?”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而不是纠结作业是否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就能缓解孩子的情绪。
害怕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作业错误;
“哈,我也害怕老师提问,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害怕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坏事,爸爸妈妈也有这样的经历,以父母的例子引导孩子去适应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压制,“作业有什么难的,上课你要勇敢举手呀!”
父母的感同身受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同时也能让他明白,这样的感觉没有错,大家都有,只是应对的方法不同罢了。
7岁的孩子,他还没有自我认知,要靠外部信息来确定自己,家庭教育就要帮助他去理解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知道这些状况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然后才是解决的方法。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难过了,自己害怕了”,有情绪了不是坏事,内心的感受是“我自己的东西”,“我要想办法去解决就好了!”
进入小学,成长阶段的一个跨越,有迷茫,有懵懂,有无助;认识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听听自己的心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慢慢地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该怎么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