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就像海绵里的水,我从不去挤它,所以那块海绵永远都是湿的。
我从不屑于去说孤独这个词,坦白地说,是从不愿意去承认我的孤独。就算学过朱自清的那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时,我的心被猛地一下刺疼的时候,我也极力地去否定它。
我可以一个人坐一个小时的公交,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我可以一个人在KTV开一个包厢。我也可以一个人去远方,不具名的远方。
这是昨天情绪很低的时候写的,关于假期游玩后的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包裹着我,朋友从远方的学校坐车来苏州找我玩,当下我是很开心很开心的,我们去把苏州好玩的地方玩了个遍,可是哪里哪里都是人。
有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念头,如果发生了地震怎么办,就在此时此刻,我夹杂在人海深处的队伍里,身边没有高大的建筑物,那么我真的会平安无事吗?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前前后后成千上万的人,我们都会无事吗?
我不敢确定,突然之间,那种置身于人潮中巨大的孤独感包裹着我,那是一张张陌生的脸,我们之间并没有交集,虽然那一刻我们只隔了几米几十米……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拒绝往人多的地方挤的原因。
最近,毕业论文,工作,以及一些生活上的琐事都堆在一起了,我觉得很孤独,又很无助,无人可说之时,开始怀念上学的日子。
期末备考的日子也好,在寝室里无所事事的日子也好,都觉得那么可爱。是不是因为是临近毕业之际,所以我每天都处于一个骤变的思想交汇处。会想很多很多事,也会想到说原来这就是长大啊。
所以更无力的一件事就是我把长大和孤独捆绑在一起,你知道这是很可怕的。我还会不自觉地为孤独作一些华丽的辞藻去修饰,有时候也不禁怀疑,难道卢梭是因为孤独才选择在瓦尔登湖旁住了好些年。那些从前的伟大的灵魂都是因为高处不胜寒而感到孤独才想要放弃自己吗?
对,我只是偶尔会感到遗世独立之感。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曾渴望过不平凡,渴望着独一无二?那么这样想的话,所有追求平凡的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反而就都变成平凡了呢?
因为这个世界混沌的法则就是这样,从每一个追求独特的灵魂深处透视,你会发现,往往当真正特别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反而会拼命证伪它的特别,甚至于否认其存在的正当性。
昨天收到QQ上来自一个叫坦白说的小程序的一个好友的匿名消息,他说:奇怪的个性却让人深深着迷。
我回了句认同。
然而我今天对于“奇怪”这两个字思考了很久,重新回了他。我说,很多人觉得我奇怪,可能是因为我筑了一道心墙,写了一副生人勿近的字帖,然而就真的拦住了好多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打心底里其实是畏惧很多东西,你知道有些人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会选择先说拒绝,你知道很多人因为害怕失去的感觉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拥有,你知道有些人胆小如鼠,活的太认真又那么谨小慎微。
凡此种种,可能都是因为天生缺乏安全感,而筑的这堵墙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至于到底过滤掉了什么,也不从去探究。
我以前很喜欢周国平的一句话,时常有共鸣之感。
他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只是后来我在集体生活中待久了,为了所谓的合群,为了不显得奇怪,我努力适应这种乏味,于是委屈求全,可是那是种真真正正的孤独。
昨日又将先生的演讲完完整整地看下来,才知我遗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
因为我只知道交往是一种能力,却忘了独处更是一种能力。
先生点睛之笔,他说: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孤独不是独自面对空旷的房间,不是独自站在田野的中间,孤独是我站在人群中嬉笑打闹,我仍然从心底里认为我笑的好奇怪,我站的位置不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