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很多传奇人物,从小就出奇的聪明,今天的这一位也不例外,有着“奇童”之称的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工于诗书,常以王佐之才自命。当时的著名朝臣张九龄、张廷珪等人,都对他非常欣赏,并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常亲切地称他为“小友”。
长大成人后,李泌更为博学,尤其精通《周易》。但他却无心仕途,耻于像一般人那样追求功名,而是钟情山水,欣慕老庄、神仙之术,经常云游或隐居于嵩山、华山和终南山之间。
天宝中期,李泌给玄宗上书,直言当时的朝政得失,玄宗才猛然回忆起当年那个“奇童”,随即征召李泌入朝,授予翰林待诏之职,让他到东宫辅佐太子李亨。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泌和李亨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亨对他非常敬重,常称其为“先生”,玄宗也曾经想授予李泌正式官职,却被他婉拒。所以,李亨和李泌实际上一直是“布衣之交”。
第一次,李泌因看不惯杨国忠的恃宠擅权,写了一首《感遇诗》讥讽朝政,结果得罪了杨国忠,旋即被逐出京师。李泌干脆脱离政治,从此躲到河南嵩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
当李亨从马嵬北上灵武之时,内心的彷徨和无助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李泌,随即派人前往嵩山寻访,希望李泌能出山辅佐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李泌就跟着使者日夜兼程赶到了灵武。李泌虽然仍是布衣之身,但他对肃宗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越了文武百官,甚至超越了宰相,完全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为了让这个死活不肯当宰相的李泌有一个合适的名分,李亨可谓用心良苦。“侍谋军国”是李亨的一项特殊发明,也是专门为李泌量身定做的。历史上说李泌拒不为官的原因是想铲除天宝政治中的“君轻爵位”而“人觊贵宠”,为肃宗朝廷的文武百官树立一个榜样,使肃宗朝廷至上而下都能养成一种“珍惜爵赏”“不贪荣利”的健康风气,为肃宗的中兴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局。
能够得到李泌这种不世出的王佐之才,实在是肃宗李亨的幸运。李泌纵然改变不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但在辅佐李亨这件事上,他的智慧和才能还是绰绰有余的。刚到灵武就因为元帅之位化解了建宁王李倓和广平王李俶兄弟阋墙的危机。紧接着,他又对肃宗进行了一次劝谏,成功避免了肃宗与玄宗之间有可能产生的父子相猜。李亨一直在批判李林甫,但是却忘记了是玄宗的认可才有了李林甫,假如不是李泌深谋远虑,及时进谏,李亨显然又要犯下低级错误了。
但是李泌也因为直谏得罪了人,一个女人-肃宗的爱妃张良娣。“七宝鞍事件”更是让矛盾升级,李倓这时候却极力赞同肃宗的做法,彻底得罪了张良娣。此时安史之乱也气势汹汹,但是李泌综合整个天下的形势,帮肃宗分析了天下之势,肃宗听完这一席话,连日紧锁的愁眉才终于舒展开来。
至德二年的春天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悲喜交加。喜的是安禄山终于死翘翘了,悲的是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也被处死了。
深谙权术的张良娣使用离间计建议肃宗立广平王李俶为太子,然后把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交给李倓。但是这点阴招被李泌识破,一招化解。张良娣和李辅国结成政治同盟,便夜以继日地在肃宗耳边吹风,说:“建宁王恨陛下不给他当元帅,企图谋害广平王。”肃宗最后还是相信了张良娣和李辅国,并决然颁下一道敕令,将建宁王李倓赐死。
肃宗抵达凤翔十日后,泌乘势向肃宗重申了他此前提出的战略,要求集结重兵,直捣燕军老巢范阳。却遭到肃宗拒绝,李泌坚持说:“以现在的兵力,克复两京自然没有问题。可这么做的话,叛军势力迟早会转弱为强,我们也会再次陷入困境。总之,此非长治久安之策。”纵然李泌之策睿智且富于远见,但天子的决定没有人可以更改。有唐一代,河北诸镇始终强藩割据,长期脱离中央,几成化外之邦。
在李亨克复长安长安之后,作秀请太上皇李隆基,李泌忽然向肃宗提出了辞职请求。他出山的目的达到了,长安收复了,但是也把肃宗最宠幸的张良娣和李辅国往死里得罪了,如果不及时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他迟早会步建宁王李倓之后尘。
贞元三年六月,时任陕虢观察使的李泌被德宗征召回朝,旋即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对于此次任命,李泌并未推辞,这一点着实让德宗甚感欣慰,同时也让满朝文武很有些意外——这个四朝元老兼三朝帝师,曾经在肃宗和代宗时代数次坚拒宰相职位,这次为什么答应得这么爽快呢?----德宗朝廷有麻烦了!
面对李晟和马燧这两个平叛功臣,德宗常常有一种“尾大不掉”之忧;而面对德宗的百般猜忌,李晟和马燧则常常有一种“功高不赏”之惧。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就叫麻秆打狼两头怕!在李泌的协调下,德宗和李晟、马燧的紧张关系就大为缓解了。贞元三年八月,李泌刚刚化解了德宗与功臣之间的信任危机,一场新的危机就接踵而至了——德宗准备废黜太子李诵,另立舒王李谊。
李泌为太子冒死进谏才得以保全。消除了内部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后,李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全力对付外部的敌人了。李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是想对吐蕃发动一场劳师伤财的战争,而是不用一兵一卒就把这个凶悍的敌人摆平。李泌的办法是“不用中国之兵,使吐蕃自困”。忠于直谏,让德宗放下和回纥的恩怨,李泌“联合四国、打击吐蕃”的战略一举成功。
吐蕃从此一蹶不振,国力日衰,自顾尚且不暇,更无余力大规模入侵唐朝了。此李泌之功也!
七岁时,李泌便以早慧的才华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和赏识。二十出头,李泌奉诏进入翰林院,侍奉东宫,与太子李亨交厚,旋即遭杨国忠排挤,归隐山中;肃宗灵武时期,李泌出山全力辅佐,成为朝野瞩目的“布衣宰相”,在肃宗朝廷克复两京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却遭到权宦李辅国排挤,索性功成身退,归隐衡山;
代宗即位后,潜心修道的李泌再次被召入朝,就任翰林学士,并被代宗强迫娶妻食肉,未久又遭权相元载排挤,第三次离朝;数年后元载被诛,李泌回朝,但没过多久,又不被当时宰相常衮所容,再一次被贬谪出朝;建中四年,李泌应德宗之召第五次入朝,但一直到贞元三年,这个六十六岁的四朝元老才最终答应德宗,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
李泌一生,四落四起,仕途多蹇,但始终不慕荣利,恬然自处,得亦不喜,失亦不忧。足以称得上是有唐一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功绩最著的宰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