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教学目标观
再用一支歌来概括,就可以是《明明白白我的心》。到这一境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材及学生的心情已经是水乳交融的,已经是一体的了。这时候教师就能够完全游刃有余地根据学段特点、目标、文本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教材的着力点——语言训练点,能力生长点,方法技巧点。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学生的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和智慧的生成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及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各项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处理中要有落脚点。聪明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这个最为有力的学习资源,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者,师生之间如果能在教材这个平台上建立学习共同体,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是事半功倍。这样的教材处理模式,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先帝啊教学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趣的,学生才会喜欢语文,那么“激发、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课程管理理念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其实我感到语文学习如果是硬性的灌输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语文是母语,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加之生活语言的生动所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家想想网络语言为什么就会流行那么快呢?趣味占据了一大部分因素。所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项慢功,离开爱好做持久的动力。离开日常的耳濡目染是不现实的,但慢不是不讲效率而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师要有“让学”意识,这个说法不是我说的,而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老师提出的。所谓“让学”也就是让学生爱,让学生实践,让学生爱上,最起码的要求要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兴趣;让学生实践,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听说读写的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潜心会文,静心思考,自主学习是“让学”的主要特征。但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课堂上能静下心来让学生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的实践有多少。其实有很饿多的教学内容,我们完全不必刻意区寻来呢,语文课堂至始至终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比如改病句。其实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都在说着病句。自己没有意识到也就算了,如果意识到就要随即让学生试着给自己改:刚才老师说错了一句话,谁能帮助老师纠正?大家想,终于可以找老师的错了,学生的热情会有多高,注意力会有多集中。还可以为学生改病句。这样回答问题的学生思维会越来越严谨,表达会越来越准确,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听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给的只是处理教材的思路,在学生完成每一步之后,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概括学习方法。例如我们将《鸟的天堂》一课,写景类的文章的共同的学习方法,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给孩子或者交给孩子。尤其是在进行教学模式试验时,更不能机械地把教学模式营塞给学生,而要在自己思路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中发现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与欠缺而加以弥补。(根据时间长短加入自身的成长经验)。
1、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中,教师要学会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学会给知识安家。
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所谓帮助新知识找到家,就是当学生获得新知识之后,不能胡乱地对方,就要像图书馆一样,必须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梳理。我们可以交给学生一些组织新知识的方法:如网络法、集合法、表格法、提纲法等。
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根据学情及学段目标调控课堂教学容量,正确处理好知识点、能力点与创新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每一节课中所占的比重。正确挖掘教材,把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变成富有弹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1)课标中学段目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也是学习的导航仪,它决定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大家要分清楚“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两个概念。尽管我们的老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语文或者用课文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因为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导致目标失当,很多老师误把“教材内容”当“教学内容”,迷失语文教学的方向。在目标制定这一环节中,大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育教学形式也不尽相同,千万不要出现“千课一面”的现象。课文的体裁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诗歌有韵文的朗读节奏美,记叙文有六要素,说明文有说明方法等,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教师有了文本意识,就不会仅局限于弄懂一篇文章的意思,而应该着眼于主动探索一类文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而且能更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总之在这以缓解的处理,教师要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不要什么都抓,一定要重点突出。
(2)学生的学情。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情也是调控课堂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薄弱点,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的教学;才能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从而进行有效教学。
首先要善听,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设计一些有梯度,有层次,能引起学生共鸣深思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调整标高,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语言反馈及时了解学情,也就是要学会抓住课堂上的生成点。
其次要善观。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听课理解情况及兴趣爱好会有不同表现:发现学生抓耳挠腮,眉头紧皱时就是向教师发出他已听不懂的信号;若学生俯头窥看,时不时瞟一眼老师时就是向老师发出他正在开小车,心不在课堂上;若学生躺在桌上,无精打采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若学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兴趣昂然思维活跃。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行动语言,及每种行动语言反馈信息。
预习和作业反馈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的主要参照标准。所以教师要注重预习和作业的设计与反馈。
(3)教师自己的知识储备。我觉得这一点至关重要的,试想有一教一与有十教一的效果会相同吗?什么叫游刃有余,什么叫顺势而导,这都要靠教师丰富的学识。季羡林老先生曾经给小学生提过一个背诵要求(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背诵200首古诗词,50篇古文。试想我们的老师能背下来的有几个?
总之到了第三重境界,教师对与课堂的调控,应该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一种随势而变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可以说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