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岸见一郎,日本哲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全篇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关于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社会文化和自我奋斗对个人的影响,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极大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阿德勒的思想会告诉你,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
阿德勒说,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
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第一个这样解释“自卑感”的人,就是阿德勒。阿德勒用的是德语,德语里的这个词也表示“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也就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觉自己微不足道。
“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
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已经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在阿德勒看来,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除了自卑情结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叫做“优越情结”。就是到处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别人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事事总想压别人一头。你说这样的人快乐吗?当然不。只要他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处理好这大三课题,不靠别人,还是靠自己。阿德勒想帮我们从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尊体系。
举例:例如:家长会把心思花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但从阿德勒的思想出发,这都不重要。你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习”这个目的,而应该是:孩子学不学习,这是谁的课题。学习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这样就免不了冲突。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例如:父母要随时准备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去指手画脚。这就是课题分离,你需要把帮助孩子成才的课题,和孩子对自己学习的课题区分开来。“课题分离”是建立内部自尊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
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阿德勒是想告诉我们,“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换句话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可以是“低级的幸福”,也可以是“高级的幸福”。
阿德勒说,第一种低级的幸福是你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福上。
而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
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一种持续有价值的,对他人的贡献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
你追求幸福的起点和终点,依然汇聚在自己身上。你的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
总结:“闭环”。确切地说,应该是“打通自身的闭环”。也就是说,你的行动,你的思想,都应该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闭环。例如:精英道歉,不会去关注是否能够赢回信任,而是“你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精英的道歉,说的是你个人从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得了哪些进步。他们不会去控制对方是否原谅,他们只控制自己。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