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数据科学家:怎样用数据改造现实】
用数据解决问的专家,我们 称之为数据科学家。他们跟传统的数据统计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的目标停留在了记录和整理数据,而数据科学家致力于解决真正的现实问题。
在本节课中,我们能看到数据科学家们,是如何运用数据分析,诊断和改造城市的。以北京最大的“睡城”——回龙观地区的改造为例,详细展现了数据的巨大价值,和以此为根基的数据科学方法论。
北京回龙观地区有超过30万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住宅区。但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白天去别的城区上班,晚上集体回来睡觉,不仅让通勤拥挤耗时,而且该地区还极度缺乏活力。面对这样的难题,并不是一句“增加就业和多修路”就能解决的,必须靠数据科学代替直觉来决策。
一、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
1、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是有的;
2、但具体如何着手,并不清晰;
二、本节事例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数据的采集成本降低了,我们拥有大量的底层数据。无论是数据维度的增加,还是精确度的提升,新数据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指引我们找到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例如,公交IC卡的刷卡数据,能让我们还原回龙观居民真实的通勤行为;用手机定位数据,确定真实的居住人口和停留时段;用大众点评数据分析该地区的餐饮状况,判断它的消费水平等等。
2、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参照系来做对比,找到其中的差异点,才能更清晰的确认问题。
例如,通过对比北京另一个大住宅社区——望京,分析通勤时间、早晚高峰时段、本地上班比例等数据,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回龙观城区内的工作岗位太少;第二,地铁作为主流通勤方式,让居民们的精力消耗太高。
3、过去做城市规划都只能提出笼统的建议,比如增加就业和多修道路。但具体怎么落地,并没有直接依据和详细规划,不当的方案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新问题。通过对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给出更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更详细的落地方案。
例如:通过对回龙观居民的从业类型分析,发现从事文化和商业这类公共服务的人占比最高,而这类职业以女性居多,所以增加本地商业和文化企业的数量,就可以让女性在本地就业,也就提高的本地就业率。再比如,针对第二大从业类型——码农,发现他们的通勤距离大多在5公里左右,而且目的地集中,那么修建一条自行车专用道,会让大批码农改为自行车上下班,不仅经济环保,还能大幅减少通勤时间,缓解交通压力。
三、本节核心要点
要点一:关注那些刚刚出现技术条件,可以把它记录下来的数据,这就是当代的新石油,你不利用别人可就利用了。
白话版:矿就在那里,谁先找到镐头谁就先挖。
要点二:找到近似的参照系,过往的案例有完整的经历过程,它很可能意味着你将要经历的周期发展阶段。
白话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要点三:数据的分析一定要深化到可执行的行动,这才是数据科学家提供的独特价值。
白话版:只有方向还不够,要给出到达的路径。
四、我的延展思考
数据科学家思维模型,是利用数据指导工作与生活的方法论。数据是一种资源,那么对于数据利用的方法论,如果上升到资源利用的层面,是否也适合?如果也适用,那就能指导我们对其他资源的利用。比如,对于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有用的资源——人脉。
1、找到获得人脉的工具
资源就在那里,如何获取,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合适的工具。就如案例中所说,现代科技让我们对数据资源有了更多的获取工具,能把隐形的资源显性化,就是资源挖掘的过程,也是利用资源的第一步。
那么对于人脉资源来说,找到有效的获取工具就成为必须的基础工作。我能想到的,获取人脉资源的“工具”有两个:第一,是深度链接;第二,是成为贵人。
有些人会为了拓展人脉而参加各种活动,互相换名片,拍个合影,闲聊几句不咸不淡的话,以为这样就是积攒人脉了。但其实过不了几天,不仅这些“人脉”不会记得他们,连他们自己也忘了这些所谓的“人脉”都是干什么。
实际上,没人会为了一个只换过名片的人耗费自己宝贵的资源,这种关系根本谈不上人脉,甚至连泛泛之交都算不上,仅仅只是“面目熟悉的陌生人”。如果醉心于这种关系,最终只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幻觉而已。
能进入我们生活圈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直系亲属、师徒、发小、通家之好……这些都是强关系,但强关系的总人数一般比较少。更多的是弱关系,比如同事、同学、战友、知根知底的邻里、共同爱好的参与者、商业伙伴……强关系与弱关系的总和才是我们的人脉圈。
由于一般人的弱关系总是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强关系,所以我们的人脉圈大多数是以弱关系为主构成的。也有研究证明,人的一生中,弱关系才是对我们帮助最大的。那么显然,拓展人脉就要把“面目熟悉的陌生人”转化为“弱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靠深度链接完成这种转化,而深度链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有相同的目标。
同事、同学、战友等等弱关系都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才会产生关系上的牵绊。通过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也可以识别出与自己价值观合拍的同伴。所以,与想要发展成弱关系的陌生人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比如,我们的“007不写就出局”组织,就是以提升写作能力为共同目标的。在这个组织里,尤其是同一个班的战友,虽然不经常见面,但每周都会一起写文章,相互点评,形成了有规律的频繁链接。此时,如果有战友求助,大家都是愿意尽力去帮忙的。
第二种方法是成为贵人,也就是能在某个领域成为别人的外脑或者提供优质的资源。
比如,得到大学的同学们。我们以当彼此的“君王”和“谋臣”为目标,用各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互助互惠,让大家在事业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能持续下去,那么最终我们将成为彼此的贵人,弱关系也就牢固的基础。
2、找到运用人脉的参照系
在数据资源的利用上,靠建立参照系来找到合理使用的方式。那么在人脉资源上,是否也能找到对标的参照系呢?我想也是可以的。
在人脉方面的参照系,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案例,比如:鸡鸣狗盗的故事。
“鸡鸣狗盗”这句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简述一下故事的梗概,看看古人是如何运用人脉的。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被誉为“四公子”之一。他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不怠慢,不仅提供食宿,还以礼相待。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爱才,想留他当秦国的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又不愿背弃自己的祖国,只能用计逃走。
他需要秦昭王的宠妃帮自己说服秦昭王放其归国,而这位宠妃最喜欢白狐裘。孟尝君原本有一件,但已经送给了秦昭王,不可能再要回来。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原本非常不起眼的一位门客,却愿意冒着被杀的风险,自告奋勇去秦昭王的寝宫偷取白狐裘。
原来这位门客没有什么大本事,却非常善于钻狗洞(可能是会缩骨术),于是很轻易的就盗出了白狐裘。孟尝君也如愿的得到了宠妃的帮助,不久之后就传出秦昭王允许他归国的消息。
孟尝君得到消息后不敢耽搁,连夜带人出城,因为他深知,秦国中并不都是庸人,必定有人会劝秦昭王杀掉他,以除后患。果不其然,他们前脚出城,后脚就有秦国将领率军追赶。
孟尝君一行人赶到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律,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引得城关内外的雄鸡都跟着打鸣。于是城门开启,孟尝君一行人急速通过,没有被追兵赶上。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同样是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毫无存在感,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救了孟尝君的命。
以上,只是故事的简述,故事的原文更加精彩,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鸡鸣狗盗的故事用来当人脉的参照系,应该是有借鉴意义的。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一个王朝,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原因。那么对于个人来说,以史为镜,可以看清事事的因果规律。在人脉一途,同样可以适用。
3、找到合理运用人脉的方式
对于数据,正确的运用方式必须要落实到可执行的层面。那对于人脉来说,也必须找到合理运用的方式,才能让其发挥最大的效能。通过鸡鸣狗盗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人脉的合理运用方式。
首先,要让别人成为我们的人脉,我们必须先付出,先有能力并且心甘情愿的成为别人的贵人。就像李笑来老师讲的,无偿的帮助他们,甚至成就他们。如果孟尝君做不到对所有门客都礼贤下士,并且妥善照顾他们,那么也不可能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渡过难关。
其次,人脉资源要用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用你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脉,去投个票、集个赞,还点名要求,就为赚点小利,是非常不明智的。设想一下,如果孟尝君让他门客中并不出彩的人去做下人的工作,那多半就不会有“鸡鸣狗盗”的成语了。
有人会觉得,偶尔让别人帮点小忙,也是一种增进关系方式。这个想法不是不对,但却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你让他帮的忙,哪怕是小忙,也要能体现他独特的价值,也就是他擅长的领域,而不是那种随便谁都可以做的事情。
那种是人就能做的事,不能显出个人的价值,只会平白消耗你们之间的情感账户。这是单方面的索取,会让对方觉得你们之间关系的价值仅此而已。所以,看似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请求,但给对方的心理暗示却会损害关系,这对人脉的建立和维护极其不利。
我们都听过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靠借书这个“小请求”将政敌变为朋友的故事。为什么富兰克林选择借书,而不是借钱,借衣服?因为他借的那本书是对方的珍藏,这是对方的价值点,让对方感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连政敌都要跟我借这本书)。如果富兰克林去借钱,借衣服,就算不被对方轰出去,也绝对达不到这种化敌为友的效果。
最后,当我们有需要动用人脉资源的时候,只要不是难以启齿的事,最好在我们的人脉圈公开求助。有人会碍于面子,藏着掖着,期望别人主动帮忙,或者只跟有限的几个人寻求帮助,这是不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人脉中到底有多大的资源和能量,仅仅在有限的,我们自认为能帮上忙的人中求助,很可能错过最佳的资源。如果孟尝君只跟他熟悉的几位门客求助,那就很可能错过“鸡鸣狗盗”的两位专才,下场就会很悲惨。
而且,广泛求助还有另一个好处。我们既然是公开求助,那就有了在事成之后,公开表示感谢的基础。设想一下,别人帮了我们,我们短期内也许无法报答,那么至少让对方在我们共同的人脉圈中获得一个“有能力且愿意帮助人”的好名声。
如果是私下求助,对方把事办得再漂亮,也很难传出去,等于是让帮助我们的人当了无名英雄,这是对声誉资源的浪费。当然,对方有顾虑,不愿声张的除外。
综上,通过利用数据资源的方法论,延展到运用所有资源的方法论,看似是可以成立的。至少在人脉资源这一点上,可以契合。对于其他资源,还需要逐个思考和验证。
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