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学会运用去解决今后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就像数学学习,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数学家或从事跟数学有关的工作,但为何大家都要去学习数学呢?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入一个“死胡同”,以掌握多少知识点、做多少题目或考多少分数为学习目标,完全忽略数学教育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功能。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之外,我们更加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不能让学生只会模仿教师教学行为,按照“标准答案”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更应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同时指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之一。
对于数学知识,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抽象、逻辑性强,甚至觉得完全脱离生活。实际上,从数学发展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的数学知识形成恰恰来源于人类生活实际的需要。原始人类为了生存,耕地盖房子,原始商业交易等等,这些都促进早期数学“算术”的诞生。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数学才慢慢有了今天的样子。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育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应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真的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不是数学家凭空想出来的。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把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进行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同时又经历了知识点产生的过程。如生活中的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为我们引入正负数提供非常有学习价值的实际背景;计算银行存款利息、水电费等等为我们引入方程的模型提供了实际背景。
我们给学生什么的样数学知识,学生自然接受相应的数学知识;
我们给学生灌输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学生认为这就是数学思想;
我们教学生怎么去学习数学,学生就认为数学就是这么去学的。
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我们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实际生活背景,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经历这样的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后,学生就慢慢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彻底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构造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至此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更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我们从教室座位安排来让学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内容,等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可以引入一些实际例子像城市布局,再让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城区一些地点的坐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学生切实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教授数学知识,都喜欢直接给出知识定理,忽视从现实背景出发引入新知识,很少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这就相当于没有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验证并应用所得结论的全过程。
数学教育不能只是知识点的训练,我们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知识,使学生通过思考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仅仅依靠几十分钟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应能让我们的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等等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育要学会向生活回归,向生活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