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载的跟头,就是真心诚意对你确收不到回款。
如果你做过生意,我就不相信你没有给自己的客户(朋友)赊过的。
我也不相信他们都如约而至的还了。
哎。
先独自忧伤一会儿。
为我们把货赊出去默哀。
对于这点,你是否感同身受。
回顾几个场景?
1
赊账的时候,他是长工,我们是地主。
他那左右为难的神态,那低沉的嗓音,那无言的感觉,感觉不出货,我们就没有一点良知。
好吧,我们一松口出货把。
丫的秒变大爷啊。
我们角色互换,屌丝逆袭了啊!
原来的他,突然就有底气了啊。
接下来就换成我们无辜的小眼神,我们慵懒的气息,然而他直接无视。
2
出货以后的心情,想催他,老客户又不能催的太紧,无数次的望眼欲穿。
那种心情,就跟做错了事情一样,怕他知道,怕他不知道,怕他假装不知道。
人生中最难以开口的三个字。
不是“还钱把”。
而是“钱还你”。
“回款把”,这个话无数换回来的只是过2天,明天,下午。
为什么我们不好意思催的太急?
跟我们不敢轻易表白的理由是一样的。
因为怕话一旦说出口,客户都没得做了。
妹的只有我们在考虑对方的感受。
时间长了真的要又一颗打心脏真的要憋出内伤。
3
货赊出去之后,我们反而变得小心翼翼。
钱成了敏感词。
我们不敢说明天一定要回款,不敢说不回会怎么怎么样。
就怕他会以为,我们一举一动,都是在不信任他。
我们忐忑地维护着他的自尊,以及我们的友谊。
然而这时候最窝火的事,丫的跟没事似的,该吃吃,该花花,该用用
我记得某人增加说过,没有良好信誉建立的合作,不是稳固的合作,简单来说仅是一个生意场过客。
他花着我们的钱,赚了他要赚的钱,吃着我们想吃的大餐,买了我们想买的东西,过着我们想过的生活。
最可恶的是,特么的别人都以为他生意做的很好!
不明就里的其他朋友还各种羡慕啊,路子多广,啥事都能来一手,好羡慕啊,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人。
我们看了看手里的泡面,饱含感情地说了一句话:
他大爷的。
4
赊账给别人之后,心态很脆弱,好比相互甜蜜恋爱中的男女,万一失去了怎么办?。
也像一场战斗。
他的每跨出一步,在我们看来都是阅读理解。
他稍微挪动一下,我们就在心里刷了一整屏弹幕。
他每一次说话,我们都在期待他是不是要还钱了。
当他一掏出钱包,我们满心欢喜。
当他转过头,看着你,妈呀,终于结束煎熬了。
当他开口叫出了我们的名字,哦,这是爱的呼唤,钱的呼唤,我们深情凝视他,说,明天就送过来。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在尖叫。
然后隔日,哎呀,有点小意外,过2天一定送过来,又是2天,没有,现在没有,过几天就送过来。
我滴天,碰上这么个人,没点信誉度。
5
都过去2个月了,丫的别人不要做生意啊,钱还没还。
好不容易在家里排练了好多次,终于鼓起勇气,跟他说,那个我手头紧张,也要进货钱什么时候能拿过来……
我们特么还没说完,他就不耐烦了,甩出以下几个常用句式:
你至于嘛,担心什么的,我又没说不还,不会少的?
等我这里有了,我会还你的。
还有一种,我们才刚开口,他就恼羞成怒了,把钱扔桌上,好好好,别说了,赊点账就知道催,又不是不还,下次不来合作了。
感觉我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我们就在乎钱,我们不是人,没有良心,我们只知道要钱,他钱还回来了,是他大度。
搞不好,他还会四处说我们,“太小气了,赊几个钱,每天催,我算是看清他了”。
这种时候,真的是想扣出一坨大粪,摔丫的脸上。
6
最幸运的是,当我们准备怎么追账的时候。
他!还!钱!了!
他!!还!!钱!!了!!
他!!!还!!!钱!!!了!!!
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个钱是白白捡来的?!
就跟我们突然有一天从衣服包包里掏出钱一样惊喜。
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钱本来就是自己的啊啊啊。
然而这样的惊喜总是不多的。
更多情况是,他第一次赊的还一点,又特么继续赊第二次,在还一点,赊第三次……
钱确越赊越多。
还有一种更极品,总爱找理由接口,下面买的人跑了,现在在报警抓人,家里有点事情,先垫付上了,结果很可能用赊账的钱都被用到别处去了。
是啊,一旦赊账了,就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
然而真正有信誉的客户找我们赊货物,那个时候实在没办法,支不开,又会特别特别愧疚,觉得没有维护好老客户。
反正怎么都觉得错了。
7
最后,那赊账出去不还,到底该怎么办?
从我个人所经历的来说,货一旦出去,主动权就不在你身上了。
所以,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出货的时候要想清楚。
到底值不值的去给客户赊账。
我的建议是,如果客户一直有着良好的信誉,为人都清楚,相互知道底细,那就问题不大,他一定是有苦衷的;反之,那就要好好衡量得失问题了。
最后想对那些赊账的人说:
请你赊了别人的货,一定要记得,因为别人真的不好意思经常提醒你。
他不好意思,是因为他在乎你。
也许你认为这只是钱的问题,可这不仅仅是钱,更是商场信任。你没有还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是一个人的商场信誉。
请珍惜那个赊账给你的人。
因为他把你看得比钱更重要。
作者:三斤,版权所有:“三斤”公众号 转载请著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