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知道也理解甚至做过思考的整理,但这个概念似乎没有被提起过,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一种很惊奇的感觉,当思考也能整理,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但我这篇文章希望是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在读完整本书后再来翻看交流,因为本篇是书评文章。
“本书提出的独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比如当思考迟迟没有头绪时,将想法搁置一段时间反而更有效;利用卡片和笔记本分类收集只是碎片,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兴趣、价值观对知识进行过滤,有助于思考的整理;遗忘对思考的整理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也因惰性而逃避思考或者困难,而在某些事情上不能主动去做,很被动的习以为性。在读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在作者的指引下:“先从体会思考的乐趣,再到轻松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乱的思考,激发更多创造力。”从而调动思维和行动,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书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用灵动的实例中,从各个方面阐述主题,从思考到发酵到催发灵感,然后形成法则,在这一过程的推动中,心情是愉悦放松的,收效是获益匪浅的,成事是功倍的。
将思考整理,是通过方法来高度提炼思考的碎片,使思考更为活跃,更具有智慧,从而激发思考的创造力。
在本书的文末有这样一小节:“认为”与“思考”。
日本人会友这样一个口头禅:真的需要做那么多思考吗?而思考的整理学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成为随笔家的过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这样下来,思考就变成一个很开心的乐事而且收效显著。
其实人在工作中通过思考和投入会产生出一种幸福的心流,思考的整理可以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不一定非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内心应该会很有秩序和安宁。所以整理学的思考也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一个方法。
本书中有一个举例:园艺家们对于植物的了解,会把植物中岛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门外汉来说,往往会遭遇滑铁卢。而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思考的生命也是如此,对于它们来说,也有合适不合适的环境之分。把这些思考进行归类、划分、整理,让每一个点都放置到它适合的区域里,再进行整体的回顾、重组,很多事情将会变得迎刃而解,或者摆脱苦恼,或者加速进程,最后获得一个好的事件结果。
本书作者也一直坚持着整理思考习惯的养成,比如作者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早餐前思考的习惯。一个人在早上和晚上思考的事情也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一般来说早上的头脑比晚上的头脑要优秀,所以一些事情放在早餐前去做,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搞定。养成一些对整理思考有益的固定生活习惯状态,激发大脑创造力,重新整理思考,可参考作者提出的一下几点:
早餐前的思考更高效
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
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
遗忘可以帮我们晒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将想法写下来,使思考的事情更明晰。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关于三上和三中,作者举例中国的科举考试。作者认为,在很早就开始举行国家考试的中国,对在什么样的地方才会产生好的想法,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思考。科举考试会考察学生写文章的能力,而三上的原则恰恰又是欧阳修提出的非常有名的原则。这些产生好想法的地方,往往让人意外和觉得有意思。
马上,在当今社会指代的是通勤的电车或者汽车。而枕上则代指从睁开眼睛到下床的阶段时间,也就是早餐前的时间,更有助于思考。而入厕读书是古人早就开始做的事情,事实也证明,入厕读书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不会受周围事物的妨碍,更有一份隐秘的独自的安心感,读书的速度和效率会更高。同样,入厕的时候把书换成思考,可以更专注脑力转动速度更精准快速,聪明智慧感也油然而生。
在“三上”的基础上附加“三多”,多读书、多做、多思量下功夫推敲,这些都可以是看作思考的整理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时,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所在之处也能生出很多奇思妙想。
学会思考的整理,还要学会舍弃。因为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超越一定程度以后,就会陷入饱和状态,从而减少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形成“收获递减”法则。知识的积累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才多多益善,一旦达到饱和就需要递减,必须作出整理,这个时候整理的思考就要求大脑进行筛检舍弃。面临的问题就是该怎样舍弃怎样整理。
只要不断的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查,慎重地一点点扔掉临时性的东西,最后把那些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保留下来,只有这些才是整理后能真正成为自身力量的知识。
本书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英语文学家、评论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日本百万级畅销书作家,作品多次选入日本中学教科书,被大学入学考试试题引用。《整理学的思考》一书是作者的经典代表作,将大脑储存知识的杂乱仓库,通过对思考的整理,得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想法,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使思考实现质的提高,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真的是一个特别棒的方法,值得推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