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在下行之的呢?
我也记不太清楚了,自从看到他的第一篇武侠文章之后,我就沉迷于此,无法自拔。
印象中写人物,必定是要写这个人的事迹,然在下行之却另辟蹊径,他从不单纯地写这个人物,单纯地叙述这个人物的生平,而是以他独特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金庸古龙写这个人物的初衷。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下行之,不知为什么,在和朋友谈起这位我最喜欢的简书作者时,会脱口而出“公子行之。”
想象中的在下行之,定是一个游走于红尘却不沾染红尘的浊世佳公子,他身穿白色长袍,应是小说中的剑客形象,身有绝顶剑法,腹有诗书藏身,一把剑,一本书,行走于江湖,阅尽世事无常,却依旧眼神明亮,不改初心。
可想象终归是想象,古时的江湖也只能在午夜梦回时偶尔遥望,千年的月光早已将他们朦胧在月色之下,金庸古龙笔下的畅游江湖终归是我们这代人不可企及的梦想。可是,行走在金庸古龙所创造的世界里,我们都似江湖中人。
翻看在下行之的微博,你会发现,在下行之真的是个文艺青年,这里的文艺青年并非调侃,而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钦佩。
简书中的在下行之,微博中的在下行之,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人物。
热爱武侠,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偶尔发张自拍,也是散发着文艺的气息,分享歌曲,吐槽一些事情,这样的他,我一点也不觉得高冷,和最初看他文章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更真实,也更有活力。
对金庸古龙的了解,最初源于一部有一部电视剧的播出,未曾看过小说的当时我只是记住了小说的剧情人物,记住了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感慨作者才华之后就没有了任何表示,从未深究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又有什么含义。
许是当时年纪太小,只知世间温暖,而不知掩藏在阳光下的阴影。
儿时的我欣赏赵敏“我偏要勉强”的魄力,痛恨周芷若的无情,但如今的我依旧喜欢赵敏,但却不再痛恨芷若,心疼她拥有最美的名字,却承担了不幸的人生。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下行之启发了我对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思考,让我不再简简单单地停留于剧情的惊心动魄,进而开始关注大家笔下真正想要描述的东西。
《金庸写过的,最揪心的10个字》让我看到了一代大家金庸不为人知的往事;《当金庸和古龙坐在一个院子里喝酒》更深一层次地让我们了解到了金庸和古龙这两位武侠小说宗师的不同之处,且以有些戏剧化的形式让小说中的人物一一出场,符合原著,丝毫没有违和感;影评《三少爷回来了,他的剑没有回来》让我了解到了写影评的另外一种方式。
我喜欢看在下行之的文字,喜欢透过文字去了解行之本人,于简书相遇,虽未曾相识,但对我而言,已是足够。
若不是咱们武侠江湖的主编冷大太会玩,我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坐在笔记本面前,仔细地思考在下行之对我的影响,也不会有这篇文字。
自进入武侠社群的第一天起,我就看到在下行之在这个社群内,但我从未想过加他的微信,依旧如一个小透明一般,默默看他的文,透过文字去想象这个我喜欢的作者。
写下这篇文的初衷是为了竞选武侠江湖专题的管理员,写文之前,我无数次在想行之大大会不会看到这篇文章,进而记住我这个小小的粉丝,但是写到这里,似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只是喜欢在下行之的文字,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思考行之对我的影响。
正如我喜欢胡歌一样,喜欢,却不一定要近距离接触,我只想默默地看他的剧,默默地关注他的动态,于在下行之,我依旧是这样的态度,默默关注,默默喜欢。
最后,我以在下行之在《三少爷回来了,他的剑没有回来》一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
“一旦做了江湖人,就永远是江湖人。”
愿你我相遇于江湖,相识于武侠江湖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