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生了小女儿后,大女儿变得更娇气,凡事都要和妹妹挣。
妹妹吃什么她也要吃。
买了玩具不肯给妹妹玩。
出门要和妹妹抢爸爸,非要爸爸抱。
洗澡了,也要洗在妹妹的前面。
…………
如此种种。两三岁的大女儿便戴上了自私小气的帽子。
上班回来,就会听到她奶奶告状似的说,大女儿抢妹妹的东西。大的一点也不懂的谦让。别人家的姐姐都关心妹妹,照顾妹妹,她呀!……急了,还要打妹妹!
有时候我买了女儿喜欢吃的东西,例如蛋糕之类,大女儿很开心,我和女儿说:“你和妹妹一起分享好吗?”
她奶奶立马抢话:“嗯,她会给妹妹!那怕出怪了,最小气的。”
这时候的我是最焦急的,但我都会强忍着,保持平静。把她奶奶忽视,也不急着说她奶奶。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节奏和大女儿交流。
我和女儿说:“哇,真好,有蛋糕吃了,这蛋糕也好看。”
女儿可高兴了:“对呀,很漂亮的像一个大的冰激淋。”
“我想看一下我女儿能干不?看会不会切蛋糕?”
“会呀!”女儿很自信。
我顺势立马说:“那好呀,你切个看看,你给妹妹切一点好吗?”
“好呀,我来切,我要和妹妹一起分享。”
“哇,太能干了,女儿可大方了,都知道有好东西和妹妹分享了!”
“妈妈也给你切点好吗?”
“妈妈有你这么个女儿好幸福呀!”我给女儿一个深深的吻。
一点也没错,你硬生生要女儿这会给妹妹吃蛋糕,她一定会本能的不肯的。可是立马扣上小气和自私的帽子真的合适吗?
与其在一旁带着嘲讽、不屑的语气毫不费劲的指责,不如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知道如何去引导。我们要做的不是立马给孩子下个结论。她还小,什么也不懂,那是她的天性,你说的自私和小气,不懂谦让,孩子听不懂,根本不知道那个词是什么意思。
(二)
大女儿和小女儿有时候会抢东西而动手,结果小女儿汪汪大哭,爸爸就会喝斥大女儿:“不要打妹妹嘛,妹妹那么小。下次打妹妹,我就打你。”
女儿不做声。只是有点莫名。
是的,有时候作为父母在没有弄清前因后果不要随意按自己的想象评判事情。
整个情景我都看到了。事实上,是妹妹看上了姐姐手里的假手机,想去拿,可是姐姐不肯,便抢起来了,可是妹妹哪里抢得过姐姐,于是,用手打姐姐,姐姐便回了手,妹妹就委屈哭了起来。
对于这件事,我倒不是评判说两个女儿谁是谁非。我觉得是做爸爸的不对。当时这整个过程,孩子他爸根本没看到,听到哭声,就跳出来想当然的胡乱批判。
孩子爸抱过了小女儿,安抚小女儿。
而我也抱着大女儿,说:“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妹妹先抢你的东西还先动手打的你是吗?”“是的…………”大女儿其实泪水也在眼泪框里打转。
“是妹妹不对,等会妈妈会批评她的。”
“嗯!”
“瑶瑶是最乖的,其实如果妹妹说想玩一下你的手机,瑶瑶是会给妹妹玩一下的,对不对?”“对呀!”大女儿忙点头。
“下次妹妹打你,你就躲开好吗?”
女儿忙点头。
于是我又调头对着小女儿:“溪溪,以后不能抢姐姐的东西,也不能打姐姐了哦!”虽然小女儿可能听不懂。我既是说给小女儿听也是说给大女儿听的。
很快,他们又很友好的一起玩了。
(三)
其实我一直很少说大女儿自私,因为我明白,女儿太小,正是需要父母关注和爱的年龄却突然多了一个妹妹分掉了父母的心,难免争了些。我很少直接说教,妹妹小,你应该怎么怎么招,更不会直接上一个帽子说女儿自私自利。我总是和女儿说,妈妈有两个女儿,妈妈都特别喜欢。女儿最棒,做什么都回想着妹妹。
慢慢的,女儿由以前凡是都要和妹妹争,现在都学会了,爱护妹妹,有什么都愿意和妹妹分享,妹妹哭了,还能安慰妹妹。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只会在一旁毫不费劲的冷言冷语,对孩子不分青红皂白的运用“语言暴力”,却根本不愿意读懂孩子,或者说孩子有问题思考如何纠正孩子,那就更不用说付出行动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走了。
(四)
有一次,我去亲戚家里,家里有一小三四岁的男孩。孩子太太也来玩。他奶奶就和那小男孩说,太太来了,喊太太,小男孩当时没有喊,他奶奶就说:“这个崽崽最不懂事了,一白眼狼,太太买吃的就喊太太,不买吃的,人都不喊了。”小男孩也没作声。我当时蒙了,只觉得这小男孩真的是很冤的,不喊太太应该是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可以和他讲道理,慢慢引导,平时多灌输。可是什么是白眼狼?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恐怕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是的,孩子还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虽然被冤枉也不会辩解,只能默默接受这些误解。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更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孩子的内心,慢慢去教育孩子。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贴一些实在太重的标签。孩子实在承受不起。更要命的是,他们除了会贴标签,用言语重伤孩子,却从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引导和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误解了我们的孩子,由于长时间的误解,我们硬生生把孩子推向了你认为的那样,恭喜你心想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