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期末备考备得无聊便在图书架上抽了本余华的《活着》。无意读完全书,只是想看看序和故事结尾,了解下这本书,毕竟期末阶段都是不容花些许时间做额外事情,否则很是焦灼。而我面前摊着笔记,手捧着《活着》大概一口气读完了,同时也成了泪人,纸团埋住笔记。在这之后,心口就像有一团闷气,说不上来的感觉。阅过余华作品的读者会感谢余华的,这句话是在余华微博评论下看到的。有生之年真的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作家的作品,他让我们看到了从没有看到过的那个年代。所以前阵子重温了《活着》,伟大而凄凉,我想我又得半个月走不出它的故事。触之深,觉之切,原来世上还有种感恩叫语无伦次。
“我”在田间听一位农民主观又客观地讲述自己的一生,这是想哭但哭不了的一生。余华的笔为富贵安排了一位专业聆听者,感谢这位聆听者让我们也变成了富贵的聆听人。饱满有灵魂的主人公在经历过大喜大悲后,才了然,活着就是自己的信条。细细咀嚼,我们对人生的真挚追求,其实富贵一样也不缺:大富大贵的生活,世界上最好的媳妇,乖巧的女儿,可爱的儿子,忠义的朋友,老实的女婿,外孙苦根,陪伴自己走完最后一程的老牛。想到这,也许你会会心一笑,之前怎么没发觉,原来富贵是幸运的。然而这也只能归为幸运,不能称为幸福,幸运可以是一瞬间,幸福却是只能是用时间来维持的了。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一头牛有这么多名字,看来老人真的把牛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了吧。纵观这些名字,虽朴素真实,简单的生存需求依然不能如愿。名字叫福贵的,却只富贵一时,坎坷悲凉一生何处谈福,福也是他给散尽了罢;名叫家珍的,却家庭破碎孩子先一步离去;名叫凤霞的,却因病失声,幸福刚开始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无凤命,到像了晚霞灿烂一刻即为黑夜;名叫有庆的,却为别人的救治白白送了姓名,没有任何可庆之地;名叫二喜的,人生第一喜应是娶个好老婆——难产死了,人生第二喜——孩子,剥夺了他第一喜的生命,后来也因事故去世;名叫苦根的,本想着孩子命苦取这样一个名字能避避苦,却也终究因为苦日子,送了性命。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绝望,活着就只算是活着,而且还那么困难。
之前看过一段话:中国人善于在拙劣的环境中卑微地活着,这是几十年里多数中国文无法逃脱的命运 。生活在社会底层,有庆被权贵和谄媚害死,凤霞死迫于医疗的落后,二喜死在缺乏劳动保障,家珍被生活榨干了生命,苦根死于穷困,这是卑劣环境中的通病。平等的社会环境里,大家都一样,这样想想富贵也就没那么悲了吧,那又该悲什么呢?富贵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独自坚强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痛,现代人的《活着》是悲剧,当时的《活着》不过是平常。痛苦是相对的,只是那个时代的人心更易磨成麻木,也容易阐释绝望的不存在。最后,再次感谢余华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看不到的东西,希望这些东西以后都只存在书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