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对现有流行的知识付费现象进行观察、了解和分析,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记录如下:
1. 如果知识说是可变现的,那知识变现这个过程其实是可以借鉴商业的逻辑,最终回归本质,通过产品的稀缺和差异性、质量、服务,成本定价,决定了知识内容方在市场上与竞争对手在争夺用户。 比拼的是产品、渠道和口碑,产品是关系到如何吸引客户;渠道是关系到如何使产品信息更快、更广、更有效覆盖到更多、更精益的用户人群;口碑是影响用户购买意愿。
2.线上知识付费目前看似红海,但其实是互联网的特性加速放大了这个过程,内容生产者比过去只能依赖出版写作等方式变现的时代,更容易冒出与宣传自己、销售自己。线上知识付费其实可以参考以前的线下出版业的逻辑,依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头部的优质内容和创作者比较容易有市场,但因为定价、服务边界、客户类型等问题,会使得头部师资无法覆盖全部市场,而中间的用户市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用户(大约2000万左右)市场及师资优胜劣汰后让出的市场,仍然给了大量在中间层次和新进的师资和知识创作者提供了冒尖的机会。
3. C端用户对知识类产品付费的几种类型,一般会有以下几种
(1)认知付费: 用户为自己所不知道、想知道的的知识或内容付费。
(2)结果付费:用户为某个结果付费,如获得证书、头衔,或可以获得某份工作。
(3)行为改变付费:付费后,通过自己的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行为或能力的改变。这类付费内容,容易吸引刚需和冲动性消费的人群。这类内容很考验产品的质量,用户也很容易成为死忠粉。
(4)追星式(或网红式)付费:学员认同老师,甚至产生情感认同,愿意用会员费(月度、季度、年度)或打赏的方式付费。参照 饭团/小密圈的APP逻辑。
(5)间接付费:学员本身不付费,但是学员数量到了一定量级之后,知识创作者通过软文植入或是广告的方式,可以间接变现。
从趋势上看
(1)认知付费的内容,因为互联网的共享特性与长尾理论,因此会趋于低价、免费, 此类内容是真正的红海,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销售,需要投入更多的推广资源,或者是根据用户实现个性化定向推送,才有机会实现低投入的长尾销售。(参照:今日头条的逻辑)
(2)结果付费内容,这类内容还是会长期存在,但也是要符合商业的逻辑,用户会在市场上用脚投票。
(3)行为改变付费的内容,会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形成口碑,而创造这类内容的群体,门槛会比只创造信息类、认知类的内容要高很多。因此在这类在产品和运营上妥当的话,可以活得很滋润。这类内容目前多以社群方式进行。
(4)追星式付费:需要对老师要求较高,属于强IP,能够持续输出内容,与粉丝互动,并给粉丝之间提供社交场景,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否则,复购率会降低,有流失的风险。这种方式一般是通过经营社群的方式来实现。
4. 未来的知识付费发展趋势,对师资和内容创作者而言,一定是课程为载体,以帮助用户改变行为、解决问题或提升能力为导向的目标,为用户提供社交场景社群,实施混合式教学,这样整体性产品与服务,才会更容易使用户产生付费,而且有更好的粘性和口碑。
也许我说的都是错的,如果被打脸,我自己再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