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的研究。
认知是人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心理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把智力定义为促进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的生命机能。
皮亚杰把儿童描述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他们能构建图式,以达到思维和经验间的认知平衡。
图式通过组织和适应的过程进行构建和修改。
适应由两个互补的活动组成,同化和顺应,同化是试图把新经验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顺应指改变已有图示以适应新经验。
刺激的同化和顺应促成认知的发展!导致了认知图式的重组,而重组后的图式又可进一步同化刺激如此反复下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智力发展按以下几个阶段的恒长序列进行。
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儿童在出生后的两年内,从只会基本的反射活动,发展到主动作用于物体和世界,从而理解它们。随后的第二阶段,包括通过初级、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的调整和第三级循环反应构件图式,这些行为图示最终内化为心理符号,从而使个体能够进行内部操作。
前运算阶段(2到7岁)。随着儿童进入前运算阶段,他们更多的依靠符号功能,并具有了象征新知识。其符号推理能力飞速增长,获得了双重表征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2到7岁的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和自我中心倾向,以中心化为特征。
尽管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进行表象和真相识别是经常失败。但他们在思考熟悉的问题,或者是把问题简单化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得更具有逻辑性和更少的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到11岁)。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诸如去中心化和可逆性这样的认知操作能力。这使他们能够有逻辑、系统的思考具体问题。
他们的思维变得可操作化。能使他们达到守恒心理序列,并表现出过渡性。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十二岁以后)。
形式运算推理是逻辑抽象的,既包括假设演绎推理,也包括归纳推理。
形式运算能力的获得,有时会带来混乱和理想化。如果青少年、成人没有接受过训练推理能力的教育,他们就不会具备形式推理能力。
在发展心理学的认知领域,还有一位维果斯基,他的观点是社会文化观。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我们应该从与儿童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四个紧密联系的层面来评价发展,即微观发生学,个体发生学,种系发生学,和社会文化层面。
每种文化都把信仰、价值观、习惯的思维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即他的智力发展工具传递给下一代人。因此文化教会了儿童思考什么,以及如何去思考。
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已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更有经验的人给予的指导逐渐内化。
儿童通过指导性参与,从能力强较强的同伴那里获益,这是一个高度去情景化的学习,或者在日常活动情境中也可能获益。
维果斯基不像皮亚杰那样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或自我中心言语在构建新知识是没有什么作用,他认为一个儿童的自我言语会转变为认知自我指导系统,这一系统会对问题解决活动进行调整,并最终内化为内部语言思维。
近来的研究更支持维果斯基的观点,表明语言在儿童智力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维果斯基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认知发展到,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去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尽管这个理论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它也面临着严格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