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阅读,让我们重新认识、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学会用美学生活,让我们在时间的缝隙中找回更好的自己。
4.23世界读书日,2020年是特别的一年,疫情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慢下来的时光,不如好好与自己独处,翻阅一两本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安静地与内心交流。
之前看过一句话:“你是每一天的你”。今天的你与昨天的你不同,人是在经历每一天后不断成长的,每天不同的境遇造就此时的我们,也许我们的容貌不会发生大变化,但是心态、想法、思维等等难道不是时刻更新的么。张爱玲也说过:“你如果了解以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所有的成长,绝不是随年龄而增长,而是我们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情,教会我们慢慢长大。
《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
很喜欢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终身成长》。一开始是被题目所吸引,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如果我们仅仅是在读书时代才肯学习,那毕业后的几十年里就停止学习和思考了吗?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思维,成长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它无关年纪。在任何时候,如果停滞成长,这比衰老更可怕。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而这两种思维模式又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看法的不同,比如对自身的评价,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
虽然看完这本书,不是说就收获多少干货,而是打开我们的思维,换种思路看问题。扭转固定思维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我们使用了二三十年,可谓根深蒂固。改变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只是成长型的人乐于吸收一切好的东西,化为己用,化腐朽为神奇也不是不可能。就像在任何一段关系里,不管或好或坏,成长型的人终会成长。
《山茶文具店》小川糸
这是一本很治愈的日本小说。字里行间流露着温暖和柔情,就像四月的春风,就像静静感受清风柔和地吹拂。
在《山茶文具店》中,雨宫鸠子作为第十一代代笔人,在镰仓独自守着文具店,本不喜欢这项工作的她,在一次次接下委托人的任务后,自己的人生也有了变化。为鱼福的老板娘写夏日问候卡,为园田先生写给青梅竹马,转达安好的信,还是为白川清太郎先生写一封从天堂寄来的信,平淡的语言里流淌着暖意,让人潸然泪下,也倍感治愈。可是让我更感动不仅仅是文字传达的情感,还是每次写信前鸠子对细心,小到用什么笔,什么颜色的墨水,什么材质的纸张,大到动笔前的仪式。也许,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份心意会真挚地传达给对方吧。
《咖啡未冷时》川口俊和
一间有着都市传说的咖啡馆,五条规则,四个故事,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生命,梦想…每个人都有遗憾,但明知道回到过去,也无法改变现实,却有勇气尝试改变自己心境。也许,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书中创作了“咖啡未冷前”能够回去过去或到未来的假想,见到想见的人,弥补现实的缺失,无疑是种圆满。这恰恰是文字带给人的温情与治愈。
《孤独六讲》蒋勋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孤独没有什么不好。是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第一次明白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所以不要害怕一个人,跟自己做朋友,更爱自己一点。我们才能够明白孤独真正的含义。而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作者以美学的角度讲解了六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孤独是多样的,也可能无处不在,在认识的同时我们会慢慢接纳,并学会跟孤独和解。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不仅局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它也存在与家人、孩子、朋友等。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发。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到的爱。”往往我们对亲密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感情里存在任何的不愉快,这本书,会让你了解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状态,也许你会找到接近你内心的答案吧。
忘了在哪看过这段话,不是描述本书,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积极。
“好的爱,大概是我能接受你全部的样子,但我鼓励你、支持你、陪伴你成为更好的人。我鼓励你承担你自身的责任,同时我用关系中的行动示范给你看,承担自身责任是什么意思。慢慢地,你会发现,尽管有时我会拒绝你、有时我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但这不会改变我们之间感情和依赖的基础。”
《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这本写给大人的童话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来自B612小行星的小王子,离开了玫瑰,开始他的旅行,他遇见了一个拥有权力的国王,只听到赞美的虚荣的人,爱喝酒的人,不断收集财富的商人,尽职的点灯人。这些奇怪的大人,只喜欢奇怪的事情。
“玫瑰在离开小王子的时候说:我当然爱你没有让你感受到,是我的不对。”
“后来小王子遇到了狐狸,驯养了狐狸,狐狸教会小王子爱,而狐狸最终得到的却是麦子的颜色。”
小王子说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关于爱、关于驯养和理解,关于仪式感,每看一遍总能感受细微的变化。
ps:在漆黑的夜里,亮起一盏灯。窗外下着雨,屋内放着轻音乐,就如形成一处小天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安静、专注。喜欢手指敲在键盘的感觉,虽然我打字的速度不快,甚至包裹着创可贴的食指,让我的节奏变得更缓慢。伴随舒缓音乐,缓慢地敲打,慢节奏使我细细体会和思考。
阅读,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我的习惯。印象中有过的场景并不多,记得小时候还没读书,曾经抱着一本缺了封面的三字经,喃喃自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嘴里读着,却不懂什么意思。唯独那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是理解的,大概是我的名字里有个“玉”字,所以外公他会跟我讲解,一块玉石要想成为玉器,那便要经过千百次雕琢,你以后要好好读书。名字里蕴含着家人对我们的期许和祝愿。可当时的我哪里懂。
我木讷地点点头,转头却跟小伙伴嘻嘻哈哈玩去了。在我的印象里,读书这件事,没那么重要,我也不怎么喜欢。小时候性格跳脱,很喜欢出门玩耍,每天跟泼猴似的上蹿下跳。
后来搬家了,在城里没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偶尔会骑着自行车出去玩,或者买着零食跑到学校小山坐着看风景,聚餐,可这样的娱乐是要付出代价的,每次回家都会被妈妈骂一顿。慢慢地,我也选择不出去玩了。一个人在家发发呆,去图书馆借书看,沉浸书中的时光飞逝,我喜欢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和《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里描述的神奇之旅,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喜欢名人传记。沉迷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恣意地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有些东西一旦开始,便不会停止。慢慢地接触更多的作家作品,郭敬明的一系列伤感青春文学,安妮宝贝的有点颓废美的文字,巴金的大部头《家》、《春》、《秋》,还是一整晚躺在床上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者站在书店看完《骆驼祥子》。一帧帧画面印在脑海里,也许很早之前,那颗种子便萌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