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就有一个想法,给孩子找一个集旅游、学习、体验为一体的户外活动课程,但在周围查找、打听了一下,没找到中意的活动。
辅导班最多,但“只学不旅”,基本是校内课程的延伸,注重课程辅导或学习。想想孩子已经一假期在学校学习,放假了,还要在炎热的天气中,继续“圈”在四堵墙内补习那些本来浅显的小学功课,实在没有多少必要,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厌学。
有的活动是“只旅不学”。举办方组织孩子们到附近旅游景点、红色革命基地或者博物馆等地方看一看,缺乏多元课程的学习和动脑动手的体验活动。孩子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些景点,而缺乏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活动,其实父母只要有时间,也可以做到。
一
前几天,在北京中学听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做报告,谈到了教育部发文推进“研学旅行”这一活动,我心头一亮,哦,这就是我所理想的暑期活动。
希望孩子能参加一个集深度学习、动手体验、旅游参观的研学旅行课程,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综合培养孩子的认知、道德、情感、身体、艺术等能力。
今天中午,与朋友聊天时,我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我们就自己办一个吧。
选择在一个山明水秀的乡村,有山有水有树。
一个乡村小院,洁净、雅致,有书有茶有鱼有花,最好还能有小兔子、小鸟。
带上一些孩子(不要太多)穿越一篇篇适合他们的经典绘本、童话、童谣,让这些经典的故事刻写到生命中:
在《犟龟》中领悟“只要上路,就能遇到庆典”的道理;在《活了一万次的猫》中参悟“真正的爱,真正的生命,不需要重复,一次即够”的深意;在《丑小鸭》中理解“每一个都是丑小鸭,但都有成为白天鹅的可能”。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感受爱和安全;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中激发愿望与梦想;在《小黑鱼》中寻找成长的榜样;在《月亮狗》中学会与人交往的道理;在《不知道我是谁》中,认识自我,理解“我是谁”。
或者围坐在一起,拍着小手,诵读这些童谣:
大蜻蜓,绿眼睛,
一对眼睛亮晶晶,
飞一飞,停一停,
飞来飞去捉蚊蝇。
小鸭子,一身黄,
扁扁嘴巴红脚掌。
嘎嘎嘎嘎高声唱,
一摇一摆下池塘
二
学习累了?
就在院子里荡荡秋千,在伙伴们的摇动下,体验过山车的快乐;
或者爬到池塘边看看那些红色、黑色的小鱼,它们也是神奇的生命哦?如果幸运的话,还会看到笨拙而敏感的小乌龟呢,或者看看院子里那些一簇簇、一团团五颜六色的鲜花,感受自然的奥秘。
在绘画课程里,我们并不强调绘画的技法,不单纯追求“好看”,而是注重孩子思想情感的表达,注重孩子的幻想和创造力,让孩子通过绘画表达自我,体验快乐,激发信心。而且,绘画课程与阅读课程要打通,孩子们要画出故事,画出生活,并能讲给其他孩子听。
准确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读写绘课程。
画完画,讲完故事,快到午饭时,开始我们的厨艺课程。孩子们与大人一起包饺子,一起做披萨,理解爸爸妈妈做饭的不容易,锻炼了小手的灵活,而且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别提是多么可口了。
午饭后,稍事休息,喝点水。我们就要去体验好玩的陶艺课程了。孩子们与陶艺老师一起“玩泥巴”,感受泥与火的神奇。你可以用小手捏塑出透着个性、姿态多样的小动物、小娃娃;也可以用手指、手掌感受拉坯机的转速,亲手将泥巴变成圆润的器胚。
三
午后的树荫下,孩子们与从美国回来的老师学习纯正的英语,唱儿歌,做游戏,对话交流,体验英语的魅力。
沐浴着夕阳的霞光,孩子们可以到附近的小溪边,山坡上,戏水、爬山,摘点野花,或者还可以吟诵一些山水诗歌,感受古人是如何的醉情山水。玩耍后,还会组织孩子收集垃圾,培养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而父母们呢?可以给孩子拍照,也可以组织一个育儿沙龙,喝点咖啡,围坐在古色古香的实木桌四周,一起聊一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与经验。
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摇椅上,看着远山发呆。在快的时代里,感受慢的生活。
四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发在微信朋友圈中,下午到乡村小院实地考察了一番。
没想到,朋友们非常关注,还只是个预想,报名就快过半了。
哈!看来还非得弄成不可。亚历山大!
其实,课程还可以更多地畅想,比如野炊,野营,儿童电影,织染,木工等等。
就是要让课程有趣、丰富,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在穿越课程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从而在智力、道德、情感、交往等各方面得到完善与提高。
这样的课程,你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