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隔壁餐桌偶尔会有一堆叠起来的手机,在等待那个第一个去看手机信息的人去支付餐钱;纽约Yeah Yeah's乐队在开演唱会时,发出了不要通过智能设备来观看他们的表演,于2013年4月的音乐会上还挂出了“出于礼貌,把那鬼东西拿给你后面的人,拿给尼克、凯伦和布莱恩(乐队)”……
同样也有另外一种情形,来之不易的家庭大聚餐时吃饭时低头玩手机,旅游出行时没时间欣赏,只顾把美景装进手机……
「逻辑思维」有这样一钟认知:甚至你很难想象就算是身处同一节地铁车厢,因为手机等智能设备,人们俨然穿越到了不同的时空里。
手机,已经成了我们最亲近的伴侣。连最亲近的情侣在亲吻时都会想着要去浏览手机上的最新消息。没想到,人类历史长河里会有这样一种超乎同类的事物被我们时刻感知着。
其实,每当事情难以解决时,我们总是试图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去求解,便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回哪里去”。
切换到我们沉迷手机,无法自拔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停留在我们关注的网页、朋友圈,去浏览别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是包装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日常喜好的文章、歌曲。
有你不知道的原因:
一是渴望参与其中,保持实时的互动,假装从心理上活成「别人现有」「你缺乏的」样子
二是展现出你「可接受」的特征,大部分不想过着别人「看不起」的生活,或许这也是美颜相机、美拍app像是不可或缺的空气一样充斥着这个时代的原因吧。
分享我们对手机等智能设备深深依恋的心理机制,或许可以唤起身边人的一份觉察。
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代替人,它是创造者对自我「可接受」特征的投射,代表一部分人的智慧。
作为这部分智慧的受益者,普通应该考虑的是「我应该如何保存自己的智慧」,我们渴望独特、被关注、有想法,如果被代表部分人的智慧成果所同化、所控制,或许从心理层面上我们是拒绝的。
所以我们应该有这个觉醒:跑赢冷冰冰的电子设备的策略是,勇敢做自己——培养自己跨界整合的独特能力,不要局限于你喜欢看和喜欢分享的网络空间,敢于涉足自己的“拉伸区”,跳出安逸的舒适区。
「认真脸」知识IP的作者分享如何好好写作时,便是敢于去打开别人所专注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的朋友圈,在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里,每天竟然收集了各行各业最新的咨询,成为了自己写作的知识储蓄库。
不局限于“我”,眼睛看到的,应该是“全世界”。
聚餐时,长辈叫你好好吃饭放下手机时,乖,听话,感知下岁月静好,父母俱在,兄弟无故的家庭欢乐聚;看风景时,不用让电子设备替你观赏这一切,睁大眼睛,让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美景投射到你的瞳孔里,让美的感觉在身体里荡漾开;浏览朋友圈时,只字不差地去重视你经常忽略但有意义的咨询,除了刷,你还可以深度阅读,思考,然后知识输出……
刷朋友,不单单止于「使我快乐」,更应该想想「我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和智慧的吗?
小妞,与你肩并肩,一起寻找生活美好。生活需要思考,好复杂,可还是要保持微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