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的一个下午,五岁的小侄女和三岁的儿子睡醒午觉,在客厅玩了一段时间,我妈提醒到“去弹下古筝了”,看到小侄女没动静,我妈又补了一句“下午去练一下,不要等到晚上你妈妈催”。只听到小侄女大声的喊“我不要”,一边细数“为什么弟弟就可以一直玩,为什么他不练?”带着哭腔的喊声,我一听又是一场难以平复的对话,赶紧离开电脑去客厅。
具体就不详细描述了,安抚好情绪,我给侄女做了个澄清“弹古筝是你的事,不是奶奶、外婆或者妈妈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正如爸爸妈妈上班,工作是他们的事……之后还和小侄女罗列哪些是自己的事,经引导才道出“吃饭、尿尿、拉粑粑、玩玩具……”,“怎样做是把自己的事做好?”小侄女一一地回应,而后的几天,小侄女下午都自觉地去弹古筝了,自在愉快,效率还倍高。
这样的对话之所以有用,背后什么在起作用呢?
那就是启动了孩子内在的自主性和掌控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反抗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反抗的是被控制、被支配、被操控。当厘清哪些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情时,清晰的界限让孩子对自己的有很好的掌控感,掌控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处于主动的、支配地位的。自然,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对自己有把控的事,往往很有信心,这就是自信心获得的最重要因素。
而现状是,孩子从小不被允许自己爬、自己吃饭、自己选择玩具……或许很多家长会立马辩解:肯定允许呀!孩子独立,那不是很好很省心嘛!
事实是,比如爬行,孩子在8-12个月是爬行的高峰期,孩子可能随时随地都想下地爬行,去触摸、碰碰、咬咬,而很多的孩子却被小推车、高腰坐垫或是束缚在怀里,被食物、玩具或其它转移着注意力,孩子得在养育人允许的时间和地方才能下地活动。想起一句话:对人的束缚,无疑,就是对身体的束缚开始。
再比如吃饭,常常是多个养育人自己空着肚子,轮流喂饱一两岁的孩子,有的追着喂、有的让孩子看着电视喂、有的倒也被固定在BB椅上,当一岁左右的孩子抢勺子或用手抓起食物时,眼看衣服、裤子被弄脏时,养育人多是当孩子调皮捣蛋,立马夺掉孩子的碗勺,喂饭简单省事。�
德国教育家、发育肌动学创始人雷纳特.文纳克接受专访时,曾提到,孩子10个月或一岁时,甚至更早,孩子可以自己抓取食物,允许孩子自己吃,这样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动者,自己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慢慢吃,而且按自己的节奏来,那么孩子的大肠小肠比较习惯地接收食物。此外,手是我们的延伸脑,且不说自己吃饭,左右脑可以得到无数次的协调锻炼了,当自己把食物送到嘴里,品尝到的不同味道的东西时,内在生发的喜悦无以言表。
另外,在国内,常见的是养育人会不停地告诉孩子去做这个做那个,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人多时,让孩子给大家表演看看,当孩子不停地被告知“听话照做”时,一个人便没有时间自主探索和挖掘,难以专注地去做探索性的活动,把内在宝贵的主动性慢慢地引向了靠外在的评价或力量来推动。
最后,再啰嗦一句:如果一男生/女生很喜欢你,很爱你, TA却不愿意花时间跟你在一起,你相信对方是爱你的吗?
所以,请每天花点时间全身心地跟孩子在一起,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让我在你的肩头、你的肚子、你怀里待一会。
献给为孩子在不停操心的父母们和比你想象中还爱你的孩子!祝福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