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這是把正法這二種說完了,下面就是叫做「善說」,第二科「善說」,分二科,第一科是「語具圓滿」。
戌二、善說(分二科) 亥一、語具圓滿
【為諸有情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
這個宣說出世間的正法,這也包括世間的正法。你的好朋友為你宣說這樣的正法,你的好朋友的動機是什麼呢?他表面上為你說正法,他內心裏面是怎麼意思呢?「為諸有情得成熟故」,就是為了學習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能夠成熟;就是善根還沒成熟,現在若這樣學習,就是幫助他成熟。那麼這就是在外凡和內凡的這個階段,這是叫做「得成熟」。
「為諸有情得清淨故」,進一步就是得聖道了。由外凡進步到內凡,由內凡進步到見道,就是聖人。現在是〈聲聞地〉,就是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就心得清淨了。他因為他能調伏煩惱,煩惱得調伏心得清淨了。你的善友,你的好朋友為你宣揚正法的時候,內心就是這樣,他的內心;令你善根得成熟,令你內心得清淨、三業清淨。這是內心裏面二個目的,下面還有第三個。
「為令正法得久住故」,你的這個好朋友心裏面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佛的「正法」,世間的善法和出世間的善法都是「正法」,能在世間久久地住持而不失壞,常住在世間饒益一切眾生,不但是你一個人。
「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前面是說他的動機,下面就正式地表現於外的這種行動了。有了這樣地動機,就為你「宣說相應」的,與四聖諦相應的這種言論,為你說這個言論,前面施戒修也應該在內,這些相應的言論。「助伴」,這個世間的善法,為出世間善法的「助伴」,你不能直接就學習出世間的善法,你要有世間的善法作助伴,這個出世間的善法才容易生起來,叫「助伴」。又是佛說的與四聖諦相應的這個教法,能幫助你修行,你說你現在修學止觀了,修學四念處,但是你時時要有修多羅作「助伴」,你時時要讀這個經典,用語言文字的這個聖教為你作「助伴」,他能夠資養你的止觀,所以叫做「助伴」。
「隨順」,言教的修多羅它有一種作用,就是能隨順涅槃;它不是涅槃,但是它能隨順這個涅槃,能向涅槃那邊去,它有這個作用。所以你不可以…說「我修止觀」、你又不讀經了,不可以,你還是要讀經,還是要聽經地,「隨順」。「清亮」,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還是要去讀這個語言文字的修多羅有什麼好處?他能幫助你得「清亮」,這個「清」淨就是無漏的、「亮」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智慧,能得到無漏的智慧,這個言教的修多羅它有這個作用,「清亮」,這個得無漏的智慧。「有用」,這個言教的這個佛法,它能夠幫助你得涅槃,有這個作用。「相稱」,它與你的身口意用功修行是相合地,相契合地,所以這個言論還是很重要。「應順」,這樣的言論能幫助你引發出來這麼多的義利,所以你應該順,應該隨順這個修多羅。
這樣說就是宣說這個「相應」的「名句文身」、「助伴」的「名句文身」,「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的「名句文身」,「所有」的「言論」,就是在為你宣說這樣的正法,而這個是屬於語句的圓滿。
下面是「隨順清淨」。前面這個「善說」分二科,下面是第二科「隨順清淨」,分二科,第一科是「隨順」。
亥二、隨順清淨(分二科) 天一、隨順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這前面說這樣多的「言論」,也就是佛的正法,當然主要是苦集滅道四諦。這樣的言論「應時而發」,你的好朋友,這「應時」實在就是隨時地要為你教授,要教授你,是這個意思。
「殷重」,就是不可以慢緩,不可以緩慢;這件事做起來,就是要很尊重這件事,來繼續的來學習這樣地言論。「漸次」,學習的時候當然有次第,大的方向的次第:先學習世間善法、有施戒修,然後再學習出世間的聖道,那麼這也就是次第,「漸次」地學習。或者是先學習戒、而後學習定、而後學習慧,這叫做「漸次」。「相續」,不要間斷,你不要說是:我學習二天我就告假了,停了一年再去學習,這樣不行;要「相續」不斷地學習。「俱有」,而這個法裏面,有文它就有義,有義也有文,這個文義都是俱足,「俱有」。
「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而你這個好朋友為你教授的時候,能令你心裏面心歡喜、「欣慶」。歡喜什麼呢?你感覺到這生死裡流轉很苦啊!現在來了一個大船來救你,你心裏有多歡喜呢!佛法就是苦海的舟航,的確是這樣意思,感覺到歡喜,令你歡喜。「令其愛樂」,這樣的佛法能改變你的行為,「我再不做惡事了」,心裏也歡喜。我不做惡事,將來就不到惡道,不流轉生死。「令其歡喜」,能斷掉你的煩惱,你這樣學習佛法,你心裏頭歡喜。「令其勇悍」,你心裏面學習這種佛法,會發出來勇猛的力量修學聖道,「勇悍」。「無所訶擯」,這個法裏面完全沒有過失,沒有地方可以訶責的,「無所訶擯」;而你學習了的話,也是無所訶擯。
「相應」,你的身口意也與理「相應」。「助伴」,這裏面這戒定慧互為「助伴」的,戒能幫助定,其實戒也能幫助慧;定也能幫助戒;而慧也能幫助定,也能幫助戒,它是互為助伴的;不可以只是有戒,也不可以只是有定,只是有慧,不可以,這三種聖道你都要俱足地。「無亂」,你這樣學習了,你這身口意三業沒有顛倒的錯亂,就都「如法」,就隨順了佛的法與律,契合了佛的法與律。「稱順眾會」,你的好朋友為你宣說這個佛法,不但是和你一個人是相應的,和所有的學習的人都是相應的,叫「稱順眾會」。
天二、清淨
【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不自高舉,不陵懱他。】
這第二科是「清淨」。
「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這都是說是你的善友,他「有慈憐心」,就是希望你能夠得到功德,這是「慈憐心」。「有利益心」,不但是有這個心,而隨時令你得到利益地,也有這種心。「有哀愍心」,你有一些苦惱的事情,他也有哀愍心,令你解除苦惱。
「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你這個好朋友他並不希求利養,也不希求你的恭敬,你的讚歎的。「不自高舉」,也「不陵懱他」人,也不輕視任何人。
酉三、結
【如是名為善說正法。】
《披尋記》八六二頁:
《有慈憐心者:此顯依清淨說應為他說有五相別:言有慈憐心者,謂於有怨有情。言有利益心者,謂於惡行有情。言有哀愍心者,謂於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言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者,謂無染心。言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者,謂無嫉纏。如是諸義亦如〈菩薩地〉釋。(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
「有慈憐心者:此顯依清淨說、應為他說、有五相別」,根據「清淨」,說法心要清淨,應該為他人宣說佛法,有五種相貌的不同。第一「言有慈憐心者,謂於有怨有情」,就是有怨恨的人,而這個善友對這個有怨恨的人有慈憐心,你怨恨他,他不怨恨你。「言有利益心者,謂於惡行有情」,這個有罪過的做惡事的人,而這個善友對他有利益心,不憎惡人,反倒有利益他的心,這是一種。「言有哀愍心者,謂於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這「哀愍心」什麼意思呢?「謂於」,這個人很好、他心情很快樂,或者是有苦惱的人,或者這個人是「放逸下劣」的有情,他也對他有哀愍心。「言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者,謂無染心」,說這個好朋友他沒有這種染污心。「言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者,謂無嫉纏」,他沒有嫉妒心。「如是諸義亦如〈菩薩地〉釋」。
巳三、結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
這是第二科結束這一段文。
「由彼成就」,「由」那位好朋友,他能成就這樣八種功德。「於時時間」,也就是於一切的時間,「善能」夠「諫舉」,「善」能「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201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