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
1
武汉的春天终于如期而至。前天趁周末和小Z出去逛街,一路吃买,拿着冰激凌,迎着暖阳,欣赏春色。心情简直不能更好了。
小Z是我的大学同学,也是我半个老乡,虽然平日里交流不多,但脾性相投,对她着实有着一种难得的亲近和喜欢。
下午玩累返校,等地铁的间隙,我们调侃嬉闹打发时间。玩笑时瞥见对面玻璃黑屏里倒映出来的自己,她突然安静了下来。转过头吞吞吐吐,苦笑着问我,“哎……你说……我是不是长得不大好看啊”。
眼神羞赧退怯又小心翼翼。我一阵心疼,脑子突然有些短路,拼命地组织语言,却只蹦出来一句拙劣的“没有,你挺好看的”。有些懊丧,生怕她不信,又郑重地加上了――“真的”。
她置之一笑,自嘲地说着对自己的不满,底气不足地向我传达着自卑的情绪,茫然求问,不知该如何改变,希望能得到解救,并从这样的焦躁中尽早跳出。
“其实,我挺羡慕你的”。她说。
看着灰暗屏幕里的倒映人像,我笑笑,“其实,我也挺羡慕你的”。
2“我是一个自卑的孤独患者啊”
人浮于事,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看似坚硬完好的皮囊却并不能禁得起严苛的审视,那颗被深深包裹的自卑又敏感的心就像是照妖镜下的白骨精,一照便现出原型,无处遁藏。
生活中的你不知道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又或者说,你就是这样的人:超出自我性格的大大咧咧、夸张微笑去努力合群,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委屈自己;碰上优秀的人事只是羡慕而不敢尝试,畏惧失败害怕嘲笑;常被他人无意间的三言两语拨动敏感的心绪,胡思乱想,惴惴不安。
因为自卑,我们常带敏感属性,成了不快乐的“大多数”,也成了喧闹人群中格格不入的孤独患者。这样的孤独鲜少对他人造成攻击,且伤害值几乎为零。
我曾碰到这样的时刻:课堂上老师抛出问题,我准备多时打好腹稿,经过内心激战自我安慰后,终于打算举手发表看法,却听到下课铃响,不得已一番“高见”胎死腹中;
与室友相约逛街,化妆涂抹,翻箱倒柜一番倒拾后,生怕自己粉没抹匀,搭配奇怪,又跑到镜子前仔细确认才心满意足。可这短暂的“自信”还是被街头那些长发飘飘,打扮艳丽的姑娘“打回了原形”;
学校活动,别人手勾手热络地聊天寒暄,说着让人兴致乏乏的新事,明星八卦,小说电影,校园奇谈,为了融入集体,不显“独特”,仍然选择参与其中,看似热情实则孤独。
除却自身,我也常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热情洋溢”,大谈看法,一副“饱读诗书”“胸有天地”的模样。这类人常为他人所厌弃,他们是被贯以“装逼”含义的一类人,自大而不自知。这中间,有的“装”学识,“装”涵养;有的“装”气度,“装”格局;有的“装”有钱,“装”人脉……总之,缺什么“装”什么。
我把这种“装”理解为一种假性优越,在各种显示优越性的行为后面,我们都可以怀疑有一种需要极力掩藏的自卑感。
而优越感往往来源于可视可见的物质层面。没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压力,每个人都会想要改变不好的局面,于是就会寻找途径做出努力,可当努力的付出得不到成效时,自卑者便会产生落差,陷入优越感的误区,自我欺骗,竭力避免挫败,营造“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强大的假象”以安慰自己,而真正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僵滞不前。
3“落差与自我认可的缺失是自卑的主要来源”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刘勰《文心雕龙 序志》
自卑并不特殊,我们无需过度解读,将它妖魔化。不如转化思维,放平心态,正视自卑。以此“寻病根,取药方”。
1.自卑来自比较,心理上的落差是造成比较的直接原因。
自我比较:我们不免会带有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现实与预期的落差常让人泄气颓废。
与外部世界的比较:外形、思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让我们产生对比,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观照自身,所带来的冲击尤为强烈。
2.自卑根源于自我认可的缺失,即自己不喜欢自己。
我曾经一度让自己陷入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那个急于证明自己的年纪,极度在乎他人的看法,揣着一颗“渴望被他人认真检阅”的心,寻求认同和喜欢;迎合喜好以获得所谓的关注和关心,把安全感寄放于他人。这些都是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也是自卑的突显。
3.自卑是一种心理诉求
人人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马斯洛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感情上的需要被包含其列。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无法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而“爱与归属”则是我们一生追求不懈寻找的终极命题。
4“所谓药方“”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真正的自卑无需克服,也克服不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缓解。我对此表示赞同并深以为然。
因为自卑,我们常自我纠结,暗暗责怪自己的“不争气”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想方设法意图解决和超越,急躁又焦虑。
长期的自卑感会让人摔入一种要求某种行动的紧张状态中,我们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如果能够保持勇气,就能以直接、现实、有效的唯一途径来改善。——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1.收回寄放在他人身上的认同感,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勇敢地去尝试那些曾让你羡慕的人事,就算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抱抱那颗敏感的心,“没关系,至少你迈出了第一步啊”
2.爱与自由是最好的良药。当你不再刻意地去讨好他人,学会自爱并对不喜欢的事骄傲地说“不”的时候,那么恭喜你,终于开始听从内心,按你想要的方式活了。
3.阅读与经历。这样的建议或许适用于许多问题,但这确实是成本最低且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5“自卑,有何不可”
自卑不是一个贬义词,在我看来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褒义词。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适度的自卑,它能让我们学会谦和,学会在比较中清楚自己与他人的落差,建立反思自省的能力。
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经历心智上的摩擦和锤炼,这都是生活所给予我们源源不竭的财富和不断奋进的力量。这样想来,稍带自卑,又有何不可呢?
——“愿你不惧眼光,自信从容”——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