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堂屋门前,有一段斜坡,是为了方便往屋里推东西砌的。
在这段斜坡上,5岁的小外甥发掘出了无穷乐趣。
他拿了一个大玉米棒子,从斜坡的顶端向下放开,玉米棒子就咕噜噜滚了下去,他又从下面捡起来,继续向下滚……如此反复循环,玩儿的不亦乐乎。这情形,让人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由于玉米棒子一头儿粗,一头儿细,所以它每次滚下去的路线都不是直的,而会偏向一旁。我看到这个现象后,就想考考小外甥。
于是,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宝宝,你知道玉米棒子为什么每次都跑偏吗?”
小外甥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因为它不听话呀!”
我听到这个答案,愣了一下。想一想,对于一个5岁的小孩,这个答案似乎也无可挑剔。
只是,我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便蹲下来陪他一起玩儿,并且告诉他,玉米棒子每次都跑偏是因为它一头儿粗一头儿细,我还通过把玉米棒子摆放在不同的方向,来控制它跑偏的方向。
小外甥得到我“专业”的指导后,玩儿的更开心了。等他领悟到了如何预测玉米棒子滚下去的路径,我便在斜坡下放了一个玩具小人儿,让他通过摆放玉米棒子的位置和方向,来撞倒小人儿。
小外甥很聪明,练习了几次便掌握了要领,每滚两三次就能有一次撞到小人。每次成功,他都开心的雀跃欢呼。
陪小外甥玩累了,我蹲在地上认真思考这件事。
为什么小外甥的答案是“因为它不听话”呢?
这是小外甥不自觉地把玉米棒子“人格化”了。也许是经常听童话故事故事的原因,在童话里面,桌子、板凳、文具等很多物体都是被人格化的,小孩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也用人格化的方式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也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原因,比如父母会教育他:“不要踩草地,小草在睡觉。” 他便会认为,现实世界的物体都是有思想情感、有自主意识的。
当然,小孩子这么解释世界,不会有什么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发现,用原来人格化的方式解释世界是有问题的,是行不通的。就会被迫用更现实,更理智的方式去认知和思考世界。
对于一个初中的孩子,你去考考他,为什么倒在盘子的水会消失了呢?如果他回答,那是因为水蒸发了,我们感觉这个孩子挺正常。如果他回答:“那是因为水藏起来了呀!”我们就会感觉这孩子太不正常了、太不成熟了,他的同学也会因此取笑他。
不幸的是,有人到了成年以后,依然没有脱离这种不正常、不成熟的思考模式,自己却无法察觉,就显得特别可笑,甚直特别悲哀了。
我身边有一哥们儿,十分热衷于政治和军事,而且特别喜欢与人分享。每每讲到国际形势,必然把每个国家或地区给人格化,把自己的情绪情感硬加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身上,有时候完全脱离事实,全凭臆想。却自以为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个没完。
这倒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毕竟我们都是小屁民百姓,不管讲的多么离谱,都丝毫影响不了国际局势,也不妨碍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
可是,有些人却陷的比较深,不止是把童年的“人格化”认知方式带到了成年,而且还变本加厉的演变成了“神格化”。把一切能解释的,不能解释的,都归功于某种“神”。生了病都不相信科学医学,而去相信“神格化”的经、络、气、风、邪。也不去接受正规的治疗,而是接受莫名其妙的“通经”、“活络”、“顺气”、“祛风”、“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