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
一般而言,对于自然美的欣赏是比较客观的。我们外出旅游,看到陡峭的山峰,看到壮阔的大海,看到恢弘的殿堂,看到旖旎的风光,我们都会大加赞赏,甚至感慨,惊呼妙哉!但是对于艺术作品中作者的主观表达就会因欣赏者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水平出现千差万别的不同看法,正所谓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书中摘要】
艺术形象对艺术欣赏的魅力,常常表现在形象对审美对象的有确定性与不太确定的矛盾状态之中。
【个人理解】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1599年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亲哥哥、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为妻,为此哈姆雷特王子替父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有人从《哈姆雷特》中看到了复仇,有人从《哈姆雷特》中看到了阴谋;有人从《哈姆雷特》中看到了手足相残,有人从《哈姆雷特》中了看到了父子情深;有人从《哈姆雷特》中了看到装疯卖傻,也有人从《哈姆雷特》中看到了处世哲学;有人对人物悲剧命运产生同情,感,有人对反面人物产生憎恶;更有人从中读出了反对皇权的人文主义思想。总之,《哈姆雷特》是一部殿堂级的世界名著。
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对于《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也会产生差别。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作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
记得父亲曾经在家里用英文背诵过《哈姆雷特》的精彩片段,那是父亲的最爱。也曾记得父亲在家里看英文版电影《哈姆雷特》的情景,不让我插一句话,专心地欣赏。好像我的只言片语会打断剧情,导致人物丧命一样。这是真正的喜爱。想想这些很可惜,当我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时,父亲已经不在了,无法再与父亲一起交流。
【书中摘要】
比兴不只是艺术家为了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才应用的艺术手法,而且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自身的独特的形态。这种形态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密切相关。
传统美学里的“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之六义,有人把“风雅颂”看作是艺术的内容,把“赋比兴”看作是艺术的形式,此话说得有理。人对生活感受所唤起的情感表达,常常是既有比,又有兴的。刘勰认为:“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个人理解】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之说,是有关诗歌诞生时感发于生命的孕育及形成的重要理论,作为与“风雅颂”并称的概念,可以看到它与诗歌、特别是中国早期的《诗经》有着血脉联系。一般在讲中国古代文学时,最先讲到《诗经》时,必然会讲到《诗经》在内容上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写法上采用了“赋、比、兴”的写法,它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创作方法。
所谓赋比兴,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起,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因此比兴,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开始,就有了抒情的特质,即以情志为主,以情志感动的方式、以情志抒写的方法去感动读者。
所谓附理,是符合事理之意。在这里刘勰将比与兴的关系说明白了。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用A比B,由A说C。
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比兴有着普遍性。特别是在诗词中,许多诗词语言极其简练,但背后的情感及含义却是极其丰富的。这里边体现了比兴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形式,同时也情感表达的内容。
其实,王朝闻先生对“有人把风雅颂看作是艺术的内容,把赋比兴看作是艺术的形式”这样的描述,是近乎同意的。这里边无论比与兴的概念如何,艺术作品一定要有情,这才是最为关键所在。用我们最直白的语言说,你的作品能否打动别人,在于用心与否,用情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