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中国有嘻哈》大热,今天出门和朋友聊到 PG ONE,不到 2 小时就从身边路人、邻桌吃饭的陌生人口中再次听到他的名字,显然,爱奇艺的这档节目,从某种意义上是挺成功的。
朋友说,这群 rapper 们很真实,敢想敢做敢追求,听说红花会在之前,演出的费用都是赚来大家谁想要谁就拿的。
我说,跟我一样,我也是这么个性子的。现在 PG ONE 的热度大概可以赶上侃爷了。
朋友说,很难说会不会就是这一阵热度,毕竟,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远了。
听到朋友的观点,我开始细想这回事。Hiphop在中国从来没有过市场,在中国,街头文化更是连个苗头都没有。一二线城市还好,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 Keep It Real 的态度,真的在这个国度可以长存吗?
但我马上联想到的,其实是另一件事。几天前,跟我一起长大的发小突然发微信问我,你觉得什么是爱自己?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我是个不能更爱自己的人了。我给出了一个简短的回答,不违背自己,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
他说,我觉得我没有自我,很低。
那么,你做什么的时候会让自己很满足、有成就感?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没有自我?
他无言。
我觉得你需要变得自私一点,这个自私不是贬义。
我知道,但我发现自己“任性”不起来。比如离开家去外地工作,我会觉得,爸妈年纪大了,我应该留着他们身边。我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隔天,他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要怎么不自私的爱自己,又自我的爱别人?
其中,还有一些其他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有人说,是对自己好,努力为自己提供好的生活条件,永不放弃自己。
但我觉得,这是成为人的根本,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自私”。
有人说,是爱你在乎的人和事,远离与你无关的人和事,可以付出可以辛苦,前提是心甘情愿。
但我认为,心甘情愿并不是一种爱自己的行为,反倒还容易成为一种“害”。
直到文章结尾,我依旧没有看到朋友的答案,我与他的对话也终止于这篇文章的链接。
尊重、付出、接纳、表达……种种这些,都是生而为人的根本,而“自私”是一种更高级的行为。他需要你能够理解自己,认知自己,发挥自己,同时,明白舍与得的意义。
在我小的时候,我很少能和父母产生什么深刻的交集,或许,这也是我没有接收到传统教义的原因。我的记忆中,唯一一次三个人出门同桌吃饭,是在肯德基,默默地吃完了三份麦辣鸡腿堡套餐后,拿起桌上的廉价餐巾纸,结束了一顿饭。
也因为家庭关系,我从幼儿园就开始享有大量的独处时间。从一个人看着电视机里的动画片,一个人打电脑游戏看二次元到天亮,到大把时间沉浸在网络论坛写同人小说,我的兴趣点从游戏转变到日本动漫转变到成为声优……
我与父母的交集,变成了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父亲带着我和他的朋友以及情妇吃了无数顿饭;参加了从年龄跨越从25岁到30岁到50岁的各种婚礼……母亲让我帮着她发邮件给一个陌生的男人;在我离开家乡的那年,我记错了飞机时间,错过了航班,另一个陌生的男人,帮我付了机票钱……我开始明白,我们不过都是过着各自的生活,只是碰巧,成为了所谓的“家人”。
而正是因为更早地明白一些道理,更早地经历变故和新的伤害,我从很早的时候就清楚,一切只能靠自己。而事实上,“只能靠自己”这件事,本就是成年人的生存法则。
可能你会觉得,并不需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啊,很多事情,都可以找别人帮忙的。“靠自己”并不意味着“不协作”、“不沟通”、“不互助”,而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呈现。每件事情的执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而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与什么样的人同行,则是“靠自己”能够帮助到你的。
这样的独立人格,能让你更加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就像不断加重的秤砣,不断感知到重量的加剧,你在本我之中,便如打不死的男一号,顽强而坚韧。对于不同人而言,打败“击溃独立人格的愧疚感”,是存在有不同难度的,正因如此,演化出了不同的结局。
《犀牛字典》这本书曾经这样描述成年后的众生相: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为成为他人心中理想的“我”而活;有的人一直在自私地做“自己”,各有各的代价,各有各的不完美。这就是每个人在成年后选择的不同人生路径。
这也是我生长在这片特色文化下,写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