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报告|快手
技术可以让内容发声,技术也可以让人平等
前言
在本文开始之前,我想说,从来没有一件互联网产品像快手一样,让我们在了解他,接触他并欣赏他之前,要做一次彻底的祛魅工程。保持偏见正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学会的自我保护机制,然而偏见也让我们不能真实的认知快手这款产品的闪光点和价值观。
本文不仅是一篇稍显粗糙的快手APP产品体验报告。同样,本文试图利用简单的INPD方法论针对快手产品,找寻产品机会落差和下一阶段的创新点。
让我们回顾这样一个场景,我不久前关注了快手上的一个用户,网名叫丫东哥(ID:dgfz789456123)。他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中南某省小城,外表长相酷似刘德华的电焊工。每个月四千块不到的收入,让我用卑微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你可以从他发布的小视频中看到他日常的电焊工工作,他被邀请到周边省份的小城市走穴,他经常在别人的婚礼上助演《忘情水》。你可以因此说,他为此增加了不少收入,但那并没有改变他电焊工执着而卑微的生活。但同样也是这样一个人,每晚通过快手直播,和直播间里每一个留言的人互动,帮别人解答生活焦虑,劝解直播间里的纷争,愿意对着屏幕保持微笑。为了不让直播间里的观者失望,要通过长达十分钟的晚安和每一个人道别。他是我见过最正能量的人,我不怀疑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他这样积极向上,也不怀疑人人都有不同的一面。但我相信的是因为快手产品的助益,他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宽容,通过别人的点赞和祝福,他对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点自信。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改变世界,但一件互联网产品可以让这个世界稍稍变的不那么冰冷,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也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我如何理解快手是一款提供福祉的产品的。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来自于快手产品的底层逻辑。如果我们还对今日头条抱有微词,认为智能推荐只会进一步让个人作茧自缚,割裂这个社会。如果我们知道Airbnb客观上抬高了房价,让湾区的工作者无房可住,并且被迫搬离。在所有互联网企业都大谈CSR企业社会责任,也少有远见卓识的成效后。不作恶的技术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快手是一家始终标榜自己技术导向的公司,在图像识别和智能分析上也一直保持领先。所以当你在使用快手APP时可以清晰感觉到,内容的推荐和自己的点击自然而然的朝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前进。这有赖于快手产品对于视频文件的逐帧切片扫描分析。但是,你也会发现快手的产品中没有大V,没有排名,没有热搜,没有广告,一切为了内容平等。如果你的内容真的被足够多的人观看、点赞、评论,那么你也有权利出现在首页【发现】上,这也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技术可以让内容发声,技术也可以让人平等。我想这就是快手的底层产品逻辑。
巧合的是,这符合了二三四线城市&乡镇人口的需求。在表达自我的同时,通过智能推荐、LBS展示、分散化但高活跃的直播,陌生人社交的全新方式得以在快手APP中落地。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人性中同样有恶,人类会无知,会愚蠢,会自私,会自我放弃。当人性之恶和机器结合的时候,技术就有了价值观,恶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快手会出现引起社会精英舆论轩然大波的事件的原因。当快手用户利用视频表达自己的时候,慢慢从私人视角转变到公众视角,进而进入到公共社交领域的时候,私事便成了公事。社会第三只手也就是快手官方的干预审核也就必不可少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我们也只能对产品加以探讨,而解决社会问题本身,还要依靠更广大人群的不懈努力。
1 产品概述
1.1 体验目的
清晰客观的认知快手APP的产品特点,了解快手产品的价值观&功能优劣,通过分析快手APP认知短视频社区与陌生人社交领域;
总结产品优缺点与差异化竞争优势,回顾到人际关系交往的本源,研究产品的机会落差和创新机会点
1.2 体验环境
手机机型:iPhone 6
系统版本:IOS 11.4
APP版本:5.9.2.664(过程中迭代至5.9.4.680)
1.3 品牌&产品简介
快手APP是一款基于移动端的短视频社区产品。2011年7月上线,最开始作为纯工具类产品帮助用户生成gif动图。2012年产品由纯工具类产品转型为短视频社区,肇因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视频传播流量成本的降低,并逐步发展出陌生人社交功能。截止2017年11月,快手用户已经突破7亿,日活1.5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款后微信时代,有能力将微信渠道化的互联网产品。
产品slogan:记录生活 记录你
品牌slogan:发现真实有趣的世界(to消费者)、忠于自我 并不孤独(to创作者)、同一座城市 同样的心情(社交属性)
2 战略层
2.1 市场
2.1.1 产品定位
首先快手是一款短视频社区产品,目前的产品定位明显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因是快手技术驱动、平台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展示策略,果是二线以下城市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人生活展示需求。只有真正在社会话语权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才会选择快手APP,并迷恋于快手的产品机制。所以,不难理解很多用户后来是如何选择放弃并离开快手的。
2.1.2 行业分析
我将快手APP的产品内核拆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属性是短视频社区,另一部分属性是陌生人社交产品。分别在这两个维度中挑选相应的竞品做比较。包括抖音(短视频社区)、微博、陌陌(网络直播)、微信朋友圈(内容社区)。
抖音一直被认为是快手的直接竞品。月活破5亿,日活达到1.5亿的成绩着实也不容小觑。特别是抖音的产品属性强调沉浸式体验,拥有年轻前卫的品牌定位。并且迎合头部账号与官方账号,创造了多元的盈利模式。截止2018年6月,仅抖音上政务相关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6亿。伴随大量新鲜玩法,头条系侧重的技术背景加持,辅以大量综艺节目露出,是一款极具话题性的互联网短视频产品。
而说到微信朋友圈,75%的用户会启用朋友圈功能。50%的用户每天至少会看一眼朋友圈。朋友圈作为独立产品看待的话,日活数据大致是微信日活数量的60%,也就是大概6亿。因为朋友圈独特的定位,完全可将之看作一个融合文字、图片、短视频的熟人内容分享社区。
如果短视频只是工具的话,那么社交才是抓住用户的核心功能。社交的基础在于信任,而信任的基础来自于平等交流。快手APP的底层产品逻辑令它拥有成为陌生人社交产品的良好基础。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短视频社区领域,快手的重要竞争对手抖音是不具有这方面基因的。而同抖音一样具有头部内容分发习惯的微博,可以做陌生人社交的基础,来自于本身庞大的用户体量和丰富多元的内容形式,客观上抵消了一部分头部用户的影响力侵略。与其说微博是陌生人社交,不如说是在一个消息源之下的论坛。
仔细分析快手令微信渠道化的趋势会发现,用户选择将快手作为个人动态的发布平台,将微信当作一个IM即时通讯工具。在自己开启直播的时候(尤其发生在直播对战的场景下),会利用微信通知联系紧密的几位联系人。快手良好的产品趋势在于,可以沉淀出介于陌生人与熟人之间的紧密的网友关系。在我的体验中,熟人之间在快手平台分享生活也同样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甚至可以理解,快手就是微信朋友圈的直接竞品,一种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朋友圈。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快 手不需要底部tab导航。底部导航栏的目标是将同一产品的不同功能有机串联到一起,比如我的微博使用习惯是开启后先进入【消息】与好友互动。而目前快手的产品形态不能算是不同功能,而更像同一功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变体。
2.2 需求
2.2.1 需求来源
马斯洛需求原理告诉我们,在现阶段每一个个体都有社交、尊重需求。而这种需求被满足的前提就是自我表达,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需求缺口。
短视频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占用单位资源下,信息量更大的表达形式。人们的移动互联网注意力渐渐不仅局限在图文上,也慢慢向短视频内容倾斜。
2.2.2 需求分析
利用KANO模型梳理用户需求
基本型需求:(to作品受众)观看、收藏、关注、留言、分享
基本型需求:(to创作者)录制、发布、特效(多样的表达形式)
期望型需求:关注好友动态、查看附近的人动态、直播生活状态
兴奋型需求:智能推荐、拍摄特效模版、直播礼物特效
无差异型需求:弹幕、社区
反向型需求:内容的质量、个性化推荐、广告、平台素材、会员制度、个性化装饰
2.3 用户
2.3.1 目标用户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93%,约合1.2亿人。仅有 22.96% 的人拥有高中以上学历,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人口数量不到 2.5 亿。而根据2018年5月kleiner perkins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8》,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 7.53 亿。也就是说我国大量网络用户生活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乡镇,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包括低龄不至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快手因势而为,创造了真正满足这部分人群,为这部分网民服务的产品。但与其说快手的用户是某部分特定人群,不如说快手的目标用户是网民本身。
2.3.2 真实用户
通过艾瑞数据的比对,快手用户的分布与微信、微博、抖音基本一致(包括地理分布、性别、年龄),差别只在于绝对用户数量。快手的用户分布与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对应关系,是一款有潜力成为国民级应用的产品。
3 范围层
3.1 核心功能
3.1.1 创作视频
短视频应用中视频创作的难点在于:激发用户创作热情,进而让用户的创作热情落地。用户都是懒惰的、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在社交行为中,创作难度的高低与创作热情呈反比,这也是微博兴起而博客没落的原因。快手在激发用户创作热情方面采取的手段是:降低创作难度;提高作品曝光度
降低创作难度:快手的视频创作相当便捷,注册之后,首页右上角会出现【拍摄】按钮。并且将滤镜,修改等方式进行一键化处理(为了提高视频作品的可玩性,快手还单独开发了快影产品)。使普通人也能轻松拍出有趣的视频。降低创作难度以增加用户创作热情。这类功能常见并有效。
提高作品曝光度:快手对于作品排序使用了观看、评论、点赞的权重,因为不设置大V,所以所有人的内容都有机会呈现在【发现】中。快手也开放了【粉丝头条】功能,可以通过充值提升自己7天内发布作品的曝光度,在【同城】有强烈体现。
3.1.2 观看视频
短视频应用想要产生高频率的视频浏览往往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 视频内容具有娱乐性和易传播性;2. 视频数量足够多,更新速度足够快。核心页面【发现】是未注册/登陆用户唯一可见页面。快手的视频浏览页占了整个应用比重的大部分,使用双列随机排序的布局。
越活跃的内容越容易被推送到首页上,而最终的活跃度全靠受众评判。同时【发现】也通过智能内容推荐,推送给受众个人更喜好的内容。
极简化的界面信息:快手通常被人诟病为“UI丑、功能少、用户low”,快手的一大特点即是界面信息简化甚至到简陋,视频浏览界面中只有视频封面、作者头像、点赞数三个元素。抛弃了主流短视频应用视频标题、视频时长、作者ID、作者等级、点赞数、播放量等“标配”信息。
将观看视频设为最高优先级:快手界面的主要结构分为顶端Tab导航栏和视频浏览页,顶端导航栏的三个Tab只负责切换视频列表【关注】、【发现】、【同城】。可以说快手应用中,占最高优先级的功能就是观看视频。用户能够在产品上获得的最核心体验就是观看视频。
3.1.3 评论、点赞
互动是视频APP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效果反馈能带来视频创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社区内话题的持续热度和视频受众的持续活跃度。快手在互动上的设计为:强化【喜欢】的反馈体验和回报;强调评论功能,简化开起评论的流程。
强化【喜欢】的反馈体验和回报:快手的反馈功能与大部分短视频应用相似,具备评论、关注、点赞、转发等基本功能。其中快手着力强调了最核心的反馈功能【喜欢】,双击视频即可完成。这也是2017年的网络流行语“双击666”诞生的原因。他也是朋友圈最核心的功能【点赞】在快手APP中的致敬。
强调评论功能,简化开起评论的流程:在交互设计层面,上划手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这个手势在抖音APP中是切换视频,造就了抖音产品沉浸式的体验感。这个手势在快手APP中则分配给了评论功能,又因为快手底层产品逻辑造成视频发布者和视频受众的平等关系,使得快手产品的评论一直十分活跃且积极。
3.2 主要功能
3.2.1 动态、消息、私信
快手APP社交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流畅互动体验的基础。在产品形态上接近微博、Instagram。
3.2.2 说说
目标朋友圈又前进一步的功能,与朋友圈功能基本一致,入口在【关注】上方(仅提示更新,无更新时消失)
3.3 总结
快手所面对的用户特点是大部分国民级应用都会面对的。所以更低的功能学习成本,更简单直接的功能使用路径,将会带给目标用户更好地使用体验。
4. 框架层
4.1 发现、同城、关注
快手的内容展现方式通过双列随机不规则排列展示,在单一页面中呈现最大量的作品,向受众呈现一个最丰富全面的社区状态。页面顶部3个tab导航可以切换。页面中除了用最大篇幅呈现内容封面之外,还有发布者头像,另外一个数据则根据页面的不同呈现形式和功能倾向各有不同。
【关注】内容相对沉淀,已发布时间做前后排序,内容形式会有直播、视频(照片电影)、图集、长图的区别。【发现】突出内容点赞热度,但排序规则不绝对,应该是依据单位时间的热度增长考虑推送的程度,使人人都有机会出现在这个最重要的页面上。【同城】突出用户距离,强调刺激互动的主动性,快手的付费项目“粉丝头条”也会呈现在这里。
4.2 发布
发布入口呈现在首页右上角,用摄像机图标表示。单击进入拍摄页面,底部四个tab导航栏分别是相册、拍摄、直播、K歌。多元内容的加入意味着快手不仅仅将自己定位在短视频社区上,包括最近上线的【说说】功能,完全致敬完全朋友圈。重点说明一下相册路径中发布多张照片的功能,可以被以长图、照片电影(视频) 、图集的形式发布。
4.3 查看作品
在交互层面,查看作品页面右滑可以直接进入发布者主页,上滑可以到达评论区留言互动。在最新的版本中,分享入口打开是一个类似于微博产品的分享窗口。分别面向快手用户、外部平台、更多扩展功能入口。
4.4 直播
快手因为产品属性的原因,自身直播功能的特点是分散但高活跃。因为主播没有大V效应,不会无视直播间中的留言。主播和观众平等互动,双方参与度高。快手直播中的礼物价值普遍较低,有效刺激了用户刷礼物互动的行为,但客观上阻碍了平台的营收变现可能性。
4.5 控制面板
快手选择了一种纯工具类产品风格的个人控制面板,采用左侧抽屉形式很像滴滴APP。可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最低限度影响用户对内容的体验。
5. 表现层
精英语境下的low在遭遇大众审美之后可能并不一定代表贬义。经过上述分析我们也能发现,快手针对的是更广大的用户群体,这个群体可能大到全部手机用户。基于平等普世的产品原则,更加功能化、具有包容性、强调场景属性多于感情色彩的UI设计才是快手追求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快手越来越像微信的原因。与其参考某一APP的设计风格,快手的设计风格更像操作系统。
6. INPD分析
6.1 机会(SET因素分析)
S社会:有以下这样几个维度,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公共场景&私人场景、长期关系&短期关系,快手产品的切入点恰好都在这些维度的中部。
E经济:2020年我国将会面临冲击高收入国家,还是停留在中等收入国家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基本网民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水平将保持不变。
T技术:除非新技术出现,例如VR、AR彻底颠覆现有手机产品的使用场景,否则快手的产品形态也不会被彻底打破。
6.2 落地
由于文章篇幅和我个人视野的限制,INPD方法本身是一个值得继续推进的研究形式。但目前快手的产品形态将会以更精细化的体验优化和运营为主。
7 总结(如果我是产品经理or交互设计师)
7.1 优势&机遇
回归到快手这款产品最核心的基础功能上,去中心化的推荐机制才是精神内核。无论做什么样的产品更新和迭代,保持这个基础就不会丢失产品的核心用户。
后微信时代一个可以将微信渠道化的产品,将会是快手的目标,只作为抖音等短视频社区的竞争对手是不足够的,也是满足不了快手的底层产品逻辑的。
7.2 劣势&挑战
快手是一款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产品,一直不被互联网主流舆论接受,在知乎上反对快手已经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然而,我相信这不会影响到快手的目标用户本身,也不会影响到快手的产品发展。但值得被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快手的价值观和技术,防止这两类人群的割裂,防止北京折叠的发生。
在最近的艾瑞数据反馈中,快手的月活被抖音反超。我们从快手的底层概念来看,可以说是和抖音并不在同一条赛道上。但同时我们也会担忧,大量年轻用户群体因为抖音的时尚化、娱乐节目赞助、话题借势确实有被吸引,最终放弃使用快手的隐患。我没有相关流失数据,但发现关注的人中有转移到抖音的情况。
7.3 建议&思考
在微信关系被工作关系、陌生人关系搅乱,在微信聊天群被小程序游戏狂轰滥炸,在很多人选择了朋友圈半年可见、三天可见的当下,也许一款更像朋友圈的独立产品将会是野心不那么小的快手真正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