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的第一周,虽然10月6日我们便有意让晓丫头进入学习的状态,想提前收收心,但周一早上叫她上学的时候,起床就万难。从周一开始,连续两三天时间,都感觉她不太提得起精神,我和晓丫头妈妈都没有发现自己有假期综合征,这个小家伙却明显有点懒洋洋的。因为奶奶在我们家,奶奶是小学老师,辅导晓丫头的任务就给奶奶了,我轻松了很多,但也失去了不少与晓丫头交流沟通的机会。从奶奶辅导她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让我看到了该怎么给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辅导上课,也是我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科技史脱口秀》里面萌老师说“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初看还不是很理解,在给晓丫头辅导的时候,我发现这简直就是真理。在我看来,那一本一本的教材,满满的都是知识,就静静的躺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可是我就是没办法把这些知识搬到晓丫头的脑袋里。有时候一个知识点,我讲了半个小时,问她懂不懂,看到她把头摇得跟“拨浪鼓”。那种心情就像我花了一星期写了一篇自认为很牛逼的材料,结果被领导从办公室扔出来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孩子有孩子的话语体系,鸡同鸭讲,听不懂也是正常的。奶奶在给晓丫头辅导的时候,虽然说着说着就变成了老家话,但就是晓丫头能听懂的那几句,就比我唾沫横飞说上半天还要管用。因为在奶奶的脑袋里,那书上写的不是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笔顺、声调、数字、大小和算式,而是顺口溜、儿歌、小故事,听得晓丫头口水都流出来了,然后使劲点头,我理解这就是个大写的“服”字!“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出上格的不顶线,出下格的一半多一点”“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原来可以这样学习,我也是大写的“服”了。
上次数学测验老师说晓丫头主要是对学的内容不熟悉,奶奶说这就是题目做少了,围绕书上的知识反复做练习,自然就熟悉了,怎么都不会忘记了。咦,这个方法好像很熟悉呢,在我们上中学那会儿好像叫“题海战术”吧,曾经饱受批判,恨不得把它扔到美国去,让它祸害美帝的下一代去,怎么奶奶又把这招使出来了呢。后来,我跟奶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全面地探讨交流,最终我发现“题海战术”的诸多问题,主要是执行的过程中搞“左倾”“冒进”,如果适当控制使用的范围和数量的话,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战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再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对“题海战术”的那些看法,确实有失偏颇,至少在我需要考试的那些日子里,它还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如此,晓丫头的书桌上便多了“黄冈小状元”(据说黄冈的孩子从来就没见过),“课课练”等辅导材料,开启了做题的“美好时光”。虽然我给“美好时光”打了引号,并不影响它的真实性,晓丫头表示她很喜欢做题,因为每得一个100分,就感觉打了一场大胜仗,果然是个军娃。但我还是担心她会“三分钟热度”,好在有师兄前辈教我的“法宝”,每个100分都能得一个“心愿印章”,她一口气得了8个100,我就一口气给她盖了8个印章,加上国庆期间的,她换了第一个心愿,就是一辆自行车。本来准备给她买个“捷安特”的,但老板说小孩子很快长大,大了又要换车,买个国产的就行,结果推荐我们买了一辆“上海夙鳯”牌自行车,至于“夙鳯”是个什么凤,只有天知道了。好吧,娃娃开心就好。
辅导作业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更是培养感情的过程。奶奶在武汉待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特别是国庆以来的半个月,经常给晓丫头讲题目、教方法,她俩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状态。晓丫头第一次主动搂着奶奶,第一次要求奶奶在家里“多住几年”,第一次让奶奶带着她去操场骑车……估计这么多“第一次”,能让奶奶开心好几年了。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陪伴真的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真的爱。孩子的心灵纯净得像一面干干净净的镜子,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的付出,也能看到我们的忽视。
但奶奶还是放心不下老家的田呀地呀,鸡呀鸭呀,人呀狗呀,还放心不下她的那班孩子。回去的那个清晨,怕扰醒了晓丫头,就轻轻握着她的小脚丫亲了又亲,含着泪回去了。我想她的心里该是暖暖的,小家伙越来越懂事了。现在我辅导她做作业的时候,她经常会想到奶奶怎么教她的,遇到不懂得问题,会说“要不你问问我奶吧”。
奶奶回家后,晓丫头便多了个顺口溜:“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太太,正在教我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