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多文章要写,可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看了《梦华录》。这在传播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出圈”,因为我自从雪诺一刀捅死龙妈之后除了追追《爱死机》之外是不怎么追剧的了,却起了看这部剧的念头并付诸实施了且觉得还不错,那么说明这部剧是真的火了。
刘亦菲是个美人儿,我年少的时候就这么觉得。我有时候会想可能女人更懂得欣赏女人,因为那个时候好像还是两千零六年左右,那个时候《神雕侠侣》正在热播,我那七十多岁的奶奶站在电视机面前眼睛都直了,连连感叹:生得太好了!由此可见,对美的欣赏是不受性别限制的。而我也曾看见过一位女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赞叹自己一位朋友的美貌,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那赞叹是由衷的,而且是一种纯粹欣赏美好事物的赞叹,和男人的赞叹是不大一样的。
世间昙花虽然仅是一现,但如果没有昙花,娑婆世界就少了缺憾了吧。清代的赵艳雪在《和查为仁悼亡诗》中写道: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我比较喜欢引用后面两句,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我是没有读过前两句的。
有一段时间,我身见很重,尚不知此身只是履世之舟,譬如旅馆,暂住百年罢了,然而即便如此,舟也好,旅馆也好,也是分三六九等有好有坏的。佛家的理论能解释很多用科学和其他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譬如人的美丑问题,佛家认为一个人“相好”很大程度上是其往昔待人恭敬以香花供佛之果报,以此功德,所以人人见之则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我年少的时候读这句话,我认为这是一个感叹句,如今再读我理解为一个陈述句。好德多难,好色多易呀。
聊回《梦华录》吧,古人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语。有宋一代,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是文人最好的年代。但功过是非,千秋人物评述太多,也就不展开了。
爱情是人类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但关于爱情常常有一个误区,就是会有人认为:我们会遇到一个人,然后我们所面临的烦恼、困境、问题都会消失不见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个不完美的人遇到另一个不完美的人,两个不完美的人问题就加倍了。
但爱情也是可以让我们超越身见的,人间自有痴情者,情到深处,命都可以不要,只是少见罢了……但往往这种相遇发生的时候,男女主角相处的时间是很短的,以至于他们可能还来不及讨厌对方。
李敖和胡梦茵就不是这样,结婚了,相处了。当然他们的事我们了解得不多,李敖自己的说法就是按照他的理解,胡梦茵是不用上厕所的,但他看见了胡便秘,所以分开……
我对情爱这个话题是很感兴趣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就《梦华录》的剧情来看,颇有大女主的味道。主角坚强、独立、勇敢,剧情改编自关汉卿的《救风尘》,但看评论说脱离原著之后不太行。我目前还没有看完,但看编剧加入的桥段有迎合现在部分网络价值观的成分,比如“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凤凰男要不得”等等,但这个就不讨论了,我还是喜欢这个剧的。毕竟里面的妇女是相对自由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妇女得到解放,如今有能力的女士可以考公务员,乃至主政一方,也不见得比男性差,真是可喜可贺。
我为什么会把《梦华录》和《大同书》放在一起呢?是因为一股迷之力量,很多时候我觉得读书似乎和我们遇到人很像,你不知道你在何时何地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如你不知道你会在何时何地读到一本未曾读过的书,然后思想乃至命运就改变了。
我最近就偶然了解到了《大同书》,这部书是康有为的作品,我一度是不大看得起康先生的,这和我在野史上看到这位先生奔放的私生活有关;但如今细细一想我还是太年轻了。梁启超是何等人物,康某竟然是他的老师,多少是有几把刷子的。直到我看了《大同书》的简介:领导震惊中外的戊戌维新运动和撰写《大同书》,是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文化思想宝库最重要的贡献,他与洪秀全、孙中山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幕。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将《大同书》的内容曾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国家,全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
2.总政府及区政府皆由民选。
3.无家族,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期须易人。
4.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
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
6.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
7.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
8.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为各区最高之设备,入者得最高之享乐。
9.成年男女,例须以若干年服役于此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
10.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劳作所人自由享用。
11.警惰为最严之刑罚。
12.学术上有新发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
13.死则火葬,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
《大同书》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毁誉不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全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是当中一些观点还是比较震撼我的。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的观点呀。
所以,你看现在一些电视剧,编剧导演见地之浅薄,思想之肤浅,简直让人不爽,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梦华录》和《大同书》放在一起的缘故了吧。(陈小酌文/ 图片来源:刘亦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