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在朋友圈发了条消息,被圈内一朋友评价了。可能措词上有某种不妥,又或者怕另外的人看到生出意外,那位微信主半夜三更直接电话评论者,让其把评论删了。
听着真囧,也郁闷,还好我不是那个人,还好我不在她的朋友圈。要不点评时的满腔热情完全受到打击,一时尴尬不说,估计以后点赞评论啥的都会有心理阴影,变得小心拘谨,让互动失去了乐趣,让交流丧失了意义。
什么是朋友圈?从字面上看至少是朋友才能加入的圈子。
其实我一直觉得腾讯没把这个名字起好。在中国,有多少真是朋友才加进圈的,或者说为了成为朋友才加入的?又有多少是因为办事方便,或者有业务往来,再或者要做工作汇报,再或者为了培养所谓的人脉?
前者太少,后者太多。如果让我命名,应该叫“人际圈”,这才符合中国国情。毕竟有太多人把它用来拍马屁拉关系,用它来探查消息。
于是因了各种目的,不同类型的人混杂在一起,所以在朋友圈中又出现了“分组可见”,存在着“屏蔽功能“。发一条微信得斟酌再三,然后选择适合的人看,然后再发出。
其实有时只是单纯的生活记录,或是某一刻的心灵感悟,也得将受众分个三六九等。
谁不累呢?谁不嫌麻烦?如果让大多数人选,肯定不会愿意这么纠结,这么为难。但没办法,人际关系太复杂,稍微一个不小心,就把人得罪了,所以人们宁愿谨小慎微。
我是在大家用微信很久以后才开始用微信的,我也是在使用微信很久以后才知道有什么“分组可见”、“屏蔽功能“的。
当时的我图新鲜,也跑去分了个组,屏蔽了某些人,但时间一长,每到发微信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分组的事,发的大方自然。
于是,在某一天,我把朋友圈认真清理了一下,留下来的,我再没屏蔽,也再懒得分组。我想不论他们如何想,我就发自己愿意发的,如果有人不想关注,她自然会屏蔽啥的,不劳我费心。
不管你怎样屏蔽别人,不管你怎样分组可见,但你发信息的时候至少应该想好选好,不要等发出去了,别人赞了评了,你再来要求对方删。彼此之间的信任会受到影响,似乎连说话的权力也没有了,连评价都得经过对方允许,如果这样,你何苦发微信,何苦拉我进你朋友圈?这是另一种不尊重。
中国人,过得太艰难,亦步亦趋生怕行差走偏。在乎别人的议论,感觉随时都有无数双眼睛窥探着自己,想让别人见证自己的幸福生活,又怕由此引起不必要的事端。难,真难,天可怜见,因为身外物困住了你本自由的心,也是一种交换。得之,必失之,很公平。
还好我只是一介草民,可以说想说的话,发想发的朋友圈。随心真好,至少留在朋友圈中的你可以看到我真实的一面,至少我不会半夜把你叫起来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