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摄影的第一节课,心情稍有点激动,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一早我就骑着摩拜单车赶往去老干部活动中心,“修理缝纫机,修理缝纫机……”心想,我没听错吧!“修理缝纫机……”我回头望了望,寻找声音的发源地,刚好赶上红路灯,一个60多岁的中年男子骑着电动车载着个自动播放喇叭向右边嵩山路使去,“修理缝纫机,修理缝纫机……”,一声声的吆喝声淹没在来来往往的车流当中。
“缝纫机”这个字眼儿不仅让我想起年少时的一幕幕,那时,母亲还年轻,大概40多岁的样子,梳着现在流行的知青短发,一缕挂在耳边。母亲心灵手巧,自学裁剪,那时村里会裁剪的人不多,家里经常不断人,村里的妇女们三三两两到我家让母亲给她们裁衣服,母亲更是有求必应,在堂屋门口铺上芦苇编席子,拿出剪子,粉笔,尺子。母亲一边询问着大概尺寸,一边把布铺好,用尺子量量,拿粉笔标注着,画好模子以后,用剪子沿着粉笔线咔嚓咔嚓剪下去……剪子剪布的声音特别好听,我们小孩就在一边玩,听妇女们拉家常。那时几乎家家都有缝纫机。记得母亲还托人买了一台缝纫机,150块钱,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了。那时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
还记得中学时一个很帅的男同学,经常穿着西服喇叭裤,学习不太好,不久就辍学了,回家帮他姐姐在集市上卖布,摆个缝纫机摊,顺便加工衣服,生意非常好, 那时候我们都羡慕的不得了。 97年,我结婚时记得婆婆家还有一台缝纫机,在家里没事时还匝了几双鞋垫,后来搬了几次家,缝纫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处理了。
现在对缝纫机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买了新裤子去街头缝纫店截截边。
“修理缝纫机……修理缝纫机……”使我好像感觉不在一个时代,这个60多岁的男子满大街转悠是以此为谋生手段呢还是寻求一种怀旧的心情?我想他一天也未必有一个客户,以此为谋生手段岂不饿死?可能是一种姜太公钓鱼的心态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缝纫机,这个曾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便利的东西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