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稻杆菇
夏天的早晨,趁着露水还未干的时候,跑去附近的稻杆堆,看到上面布满白色的小骨朵,把大一些的捡回来,太小的就留着,让它继续长。
每年七月半农忙结束后,脱了粒的蹈杆就会被堆放在打谷场或田边小路上,经过几场夏雨的浇淋和高温的烘烤,黄色稻杆变得潮湿绵烂,甚至变黑,上面就会冒出星星点点的稻杆菇。
捡回来的稻杆菇洗干净,和猪肉一起煲汤,那味道真是鲜甜美味,让人至今难忘。可惜离开了乡村,就再也吃不到那种味道,因为市面上没有卖,这是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的美食。
菜园里的黄瓜
黄瓜是我们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都有的蔬菜。它的藤蔓纤细,叶片很大,有长长的触须,我们会在它旁边搭个竹架子给它攀爬。
黄瓜苗开花后,小黄瓜就会慢慢出现,刚长出来的黄瓜像手指一样细小,还顶着未掉落的小黄花。它的生长速度很快,一天一个样,有时傍晚去看还很纤细、不能摘的,第二天早上再看时就长大了一圈,可以摘了。
我喜欢生吃黄瓜,从菜园里摘下来洗一洗,把皮上的小刺捋掉,就可以啃了。黄瓜清凉解暑,口感清新爽脆,在炎热的夏天,去自家菜园摘一条来吃,是再好不过的了。
池塘边的牛蛙
如果选一种声音代表夏天的到来,那就是牛蛙的叫声。炎热的夏季,牛蛙“呱呱呱”的叫声总会飘在池塘的附近,夜晚睡觉时,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牛蛙喜欢待在池塘边上的草丛里,这就给了我们抓住它的机会。住在附近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时不时就会聚在一个牛蛙最多的浅池塘旁边,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抓牛蛙。
一般都是较大的男孩去抓,小孩子们就站在池塘边的小路上,观摩全过程。抓牛蛙的男孩走近池塘边的湿草地,听着某个牛蛙的叫声,确定一个地点俯身下去,再仔细辨认声音的位置,然后把手轻轻抬起,做好准备。
我们看着男孩的一举一动,当他静静伏在池塘边准备捕抓时,大家紧张的心情也随之涨到最高点。他瞬间出手,伸进水中草丛,却扑了个空,孩子们期待的心情也落空了。
不过大孩子很有信心,并不气馁,继续尝试几次,总能成功。抓住牛蛙的时候,大男孩洋洋得意,小孩子们也欢呼雀跃。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接连捉到几只,那几个大男孩俨然是抓牛蛙高手了。
我们不吃牛蛙,就是喜欢这个让人紧张兴奋的捕抓过程,抓到的牛蛙后来是怎么处理的,大家都不太关心。
屋檐下的燕子
每年春天,燕子就来了,不知是从什么地方,也不知是不是原来那对。它们总会回到这里,在这个屋檐下筑有燕窝的大厅,开始新一年的生活。这是我们平时基本不用的大厅,旁边有个天井,它们就在那里飞进飞出。
我看着它们一天天把新巢做好,每天用嘴巴衔来泥土和稻草的混合物,然后用唾液粘上,最后做成一个附在墙上的土褐色半圆。
我们不会赶燕子走,因为老人说燕子是吉祥鸟,来家里做窝是件吉利的事。燕子把窝安得很高,我们一般也不去打扰,记得一次窝里的雏鸟掉下来了,我们才搬来梯子,把小燕子放回窝里。如果小孩子调皮捣蛋想捅燕子窝或抓小燕子玩,是会被大人责骂和制止的。
燕子经常在客厅飞来飞去,从天井进进出出,或站在屋檐下的竹竿上休息聊天,叽叽喳喳地说个没完。那个大厅的地面粘满一点一点的白色鸟粪,我们也不太在意,因为很少去那里,而且留燕子在家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燕子喜欢一大群聚在水田上方的电线上,在那里站成几排,聊天嬉闹,飞来飞去,就像会唱歌的动态五线谱。春雨霏霏,燕子黑白色的身影,剪刀状的尾巴,在迷蒙的天空快速飞过,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就是春天到来的样子。
燕子五月到七月之间会孵卵,雏鸟破壳后,燕子爸妈就会去捕食喂他们的孩子。每当燕子用嘴吧衔着虫子飞回来,雏鸟们就会嗷嗷叫着张大嘴巴,燕子就会每个都给一点,让大家都有份。
20天左右,雏鸟羽翼丰满的时候,燕子就会教它们学飞,这是个紧张的时刻。它们首先要从鸟窝飞到屋檐下的竹竿上,母鸟会在旁边示范鼓励,雏鸟们一个个轮流站在鸟窝边,既害怕又跃跃欲试地扇动着翅膀。当它们下定决心起飞,刚离窝可能会下跌,不过这时雏鸟就会拼命地扇动翅膀,它们就真的飞起来了,成功地站在竹竿上。
之后,雏鸟们就会继续在大厅里练习,从竹竿飞回燕窝,或者在大厅转一圈再飞回竹竿上。待到它们飞行熟练时,大概五天后,母鸟就会带它们一起外出觅食,它们就长大了,能自力更生了。
这周继续写童年生活,感觉这份经历很珍贵。曾经的乡村环境,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那时简单快乐的心情,都是无法再次拥有的,所以趁自己还有些模糊的记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