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日更的故事。
相信有写作经历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一篇文章从构思、着手、结束、修改、再修改、反馈,这个过程就像呵护一个长大的婴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所以我也是反对日更的,和很多人的观点一样,时间精力灵感不够,写出的东西质量低,但是最近有三个人改变了我这种看法。
第一个是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作者,该专栏在2017年订阅人数全球第一,中国比特币第一人,他还创办了很多公司、做各种投资、办线下大课等等。
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他,不为过吧,但是李笑来一直保持着“每天至少写3000字”的习惯。
第一次看,并没有什么冲击感,但是随着半年来坚持周更,这几天重读李笑来这句话,内心升起一股敬畏。
第二个人是罗胖,得到APP的创始人,得到APP是中国知识付费的领头羊。他每天坚持写400字左右,然后在公众号上发一段60秒的语音,今天是第1896天。
录制刚好60秒的语音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用罗胖的话说,运气好5到10遍,运气不好30到50遍。
大家可能觉得这两个人太牛,离我们有点遥远,那我们来看第三个人,他是简书专题主编一凡,已经坚持日更3个月了,平均每篇1500字左右。
终于碰到一个能搭上话的人,我就给一凡发了简信。
一凡的回复让我信心倍增,感恩。
02
坚持日更的意义在哪里?
第一,它能倒逼自己做很多事,比如看书的效率提升,每当发现了一篇好文或者一个金句,会马上存到印象笔记里,时不时拿出来把玩、欣赏,像艺术家把玩自己的收藏品一样。
时间管理的效率提升,会格外珍惜碎片时间,比如吃饭排队的时候,用来阅读和修改文章。一旦有了整段时间,会把手机关静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沉浸其中。
注意力管理能力提升,会快速进入注意力100%集中的状态,感觉时间飞逝,比如操场散步的时候,会自动进入文章构思状态,忽视周围的干扰。
第二,日更是一个扩大舒适区的过程,之前周更对自己而言就是挑战,坚持日更之后,周更变成了一个舒适区。
一旦舒适区扩大,对你自身的能力就要求更高,你以前的装备就不够用了,需要你更快、更高、更强。
日更前后,自己与之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吸血鬼”,生活中会不自觉留心身边人的对话,可以当素材;看着电影,手里打开印象笔记,随时准备记金句和灵感;看到好的文章,自动开启研究模式,从标题到结构,从故事到金句,从铺垫到高潮。
第三,昨天听得到的例会,罗胖讲到得到今年的战略规划是找到高价值区,然后持续做,换成罗胖跨年的话说,就是坚持一件事,一直做,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对于一家公司是这样,对于一个人,何尝不是?
梁宁在她的产品课中说:“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写作的过程除了让自己感到愉悦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是陪伴自己最好的方式。
当你逐渐成长,还可以用你的文字照亮他人,文字是具有疗愈功能的。
03
如何开启你的写作计划?
我是一名生涯咨询师,咨询中遇到很多关于如何坚持下去的问题,很多来访者习惯性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拖延和意志力不够。
可在咨询师眼里,是不存在拖延和意志力不够的,打个比方,假如明天稿子还没有写完,你就会挂科或者工作不保,那你是不是会马上奋笔疾书地写下去。
坚持不下去的真正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件事不够重要,二是计划不合理。
拿写作来说,写作是一个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线性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并反复输出思考结果,对我们自身而言,更强的逻辑能力被内化,更强的表达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沟通能力被内化,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内化。
你看,一旦我们能够为这件事赋予足够多的意义,我们的大脑就会重视起来。
二是设置合理科学的计划,需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有一点挑战,但一定可以实现。第二,至少能坚持三个月以上。
继续拿写作来说,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日更,周更,月更…..哪种方式稍微有一点挑战,但是一定可以实现?
2. 基于过往的经验,并且考虑个人现实的心理品质,你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三个月的可能性多大?
如果回答80%以上,就试着执行两周,反之降低任务难度。
亲爱的读者,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