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精气神
贺非非
“我特向人民政府申请自愿退出低保,让给更需要的人”这是最近网上流传的马老汉写给政府的退出低保申请书里的一句话。在这个低保户名额还是“香饽饽”的社会中,马老汉为什么主动申请退出低保帮扶?
以往无论是否困难,大家都会去争取这份天上掉下的“馅饼”。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国家白给的钱,不拿白不拿,而曲解了低保的真正含义,把这份惠民政策当成了“致富”的手段,人人争当“贫困户”。
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就应该有新时代的精气神!就拿我所在的地区来说,人们的住房就经历了地坑院、土窑洞、砖瓦房和小楼房的变迁,而这种变迁的背后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真实写照,折射出的便是新时代的精气神。
“地坑院”是我们这里最早的建筑物,顾名思义便是在悬崖边、半山坡,深深的凿出一片正方形的区域,四面配之以大小不一的窑洞,分别冠之以主窑、厨窑、客窑、门洞窑、五鬼窑和茅厕。我父亲的童年就是在地坑院里度过的,经常听奶奶说,那时候的生活很艰难,穿衣吃饭都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地从悬崖边搬了出来,在平原地带盖起了房子。最早的时候,为了解决成本问题,就只能盖土窑洞。所使用的材料都是自己现场制作,一块块“土砖”堆砌在一起,再加上木质横梁,一间简单的土窑洞就成型了。这时大家会把买来的“金贵”的红砖小心翼翼的装饰在窑洞的门面,乍一看和一般的砖瓦房无异。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在窑洞的热炕头,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写“口、手、井……”的经历。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我最开心的是自己也可以拥有一片独立的天地,不用担心穿不暖衣、吃不饱饭,基本的生活保障不用考虑。那年,除了住进砖瓦房之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交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压在农民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被解除了,农民焕发出了极大地精气神。也就是那年,村里的青年不用耗在黄土地中谋生活,开始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近几年,好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也重新回到了乡村,在家门口的企业就能谋发展,而这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室内通上了暖气、安上了空调、拉上了网线。回家的路变宽了也变“近”了,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也更加丰富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心态转变了。经济上富裕了,精神上满足了,觉悟也随之提高了,自然而然就不再需要低保了。
走在乡村大道上,天蓝,草绿,气爽,人和,没有了以前“勾心斗角”的邻里纠纷,多了一份温馨祥和。
再来看马老汉申请退保事迹,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之后,在精神上也实现了“脱贫”。
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