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许久没有听过杰伦的歌曲,最近的一次还是在里约奥运会上陈若琳哼唱的《最后的战役》,看着陈若琳满身的伤病,听着这首老旧的歌曲,眼眶不禁湿润,不仅因为奥运会上谢幕的老将们,也有我们易逝的青春。
周杰伦作为超过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的代言人,受到一代青年的追捧,唱着我们这一代共有的特质,伴随着很多80、90后的成长。于是想写一点关于杰伦的文字在这里。
个性化的结合
虽然中国流行音乐一直受到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但如邓丽君、“西北风”已经不是一味的照搬欧美音乐,他们在音乐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唱出了中国的风味。但在20世纪的最后,新一代青年开始觉得原来的歌曲节奏缓慢,而“西北风”又太“土”;如果完全唱欧美的歌曲,毕竟不如汉语打动人心。更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一批青年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好奇心更强,需求刺激的愿望也越强。青年人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中国自身,产生了“到底什么我想要”的感想,并大胆尝试,最终表现为这一批青年人选择丰富,个性化强烈。
这个时候,周杰伦出现了。他用快速的节奏,丰富的配乐,不清楚的咬字,一下子俘获了青年人的心。周杰伦初期的专辑就像是那一代的青年一样,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的尝试和思索,探索最好的前进道路。
于是周杰伦将古典和时尚,中国和世界都写入了自己的音乐中。第一张专辑中的《伊斯坦堡》描写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其中写道“每天忙碌的寻找/到底什么我想要/却发现迷了路怎么找也找不到”,正是这一时期的写照。在这一阶段,有描写两河流域的《爱在西元前》,有将具有浓郁日本传统音乐风格和R&B结合的《忍者》,有描写中华民国的《上海一九四三》,有具有典型意大利风味的《以父之名》。可以说,那一时期,他的每张专辑中都有一两首歌在描写经典的外国场景,并且将该地区的传统音乐与节奏蓝调结合。
欧洲古典音乐、日本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待这些传统音乐的手法是将他们与现代音乐结合,使传统音乐活起来。这种方式十分符合当时青年的想法,对后来的混搭风和中国风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音乐的吟唱结合,在舒缓而又忧郁的曲调中将我们完全代入二战时期的老上海。“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青年人发现中国的传统还可以这样表达的时候,整个歌曲对于他们从根上是亲切的,同时也是新鲜鲜活的。
周杰伦对不同音乐的结合往往出奇、富有个性。但随着近几年中国迅猛的发展,混搭这件事已经是人人都能做。像《夜曲》、《乔克叔叔》、《迷迭香》、《大笨钟》等传唱度就没那么高了。
中国风
经历过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人终于敢于站定,开始扬弃自己的文化,很多青年过腻了西方的那一套,又重新对我们传统的东西产生了喜爱。整个社会开始对中国文化有新的认识。
由于这一代青年有大杂烩的自信和潜力,他们能很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而流行音乐,也在2005年左右开始了中国风。
周杰伦在真正的中国风没到来之前,已经尝试将中国元素混搭在音乐中。比如早期的《双节棍》、《龙拳》、《乱舞春秋》。只不过,这三首歌曲都是快节奏的R&B和Rap,除了青年人以外,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反响。另外,周杰伦的很多歌都有中国元素参与,像《娘子》、《爷爷泡的茶》、《双刀》等。
真正所谓的中国风的第一首歌曲是2003年的《东风破》。但我觉得《东风破》很有可能是一个创作例外,也许这个时候周杰伦团队还没有特别建立中国风的概念,因为2004年并没有一首歌能够续上《东风破》的力。直到2005年《发如雪》,2006年《千里之外》、《菊花台》、《霍元甲》的出现,才真正算是中国风出现。同时期还有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喆的《苏三说》等。加上后来的《青花瓷》、《兰亭序》、《烟花易冷》、《红尘客栈》,中国风歌曲猛然席卷了中国。
这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这一曲风的出现使周杰伦不再只是青年人喜欢的音乐人,更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称赞。中国风的出现对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通过最流行的音乐传播了中国元素的美感,使我们感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的鲜活性,激发了青年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现在很多选秀节目的青年选手,纷纷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中国文化结合,创作或演唱新一代的中国风,比如霍尊的《卷珠帘》。最后,中国风与“西北风”相呼应,成为中国音乐接受西方流行音乐的一种思考,成为青年一代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精致的通俗
流行音乐也有雅俗之别,直接的庸俗的歌曲并不受人的喜爱。我们看待事物希望它大众化,希望是流行的,但同时又想它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创作的。青年一代追求时尚,但真正他们觉得好的,必须不“媚俗”,也不“土”。
流行音乐本身就是当季流行的事物,过了时候,音乐的魅力就减少了许多。而周杰伦的一些歌曲经过精制之后,有了一定的生命力,即使在十年之后的今天来听,还是很有感觉。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歌曲内容多样,脱离了流行歌曲只写爱情的传统,就像词中的豪放派,无写无不写,打开了我们的眼界。
比如描写亲情的《爸,我回来了》,仿佛是在讲述故事,用Rap和吟唱的形式,一段叙事一段抒情,加上背景的雷电声,表达了他对家庭暴力(政治?)的不满。
比如宣扬保护生态环境的《梯田》,在Rap中混入了台湾原生态的歌唱,使得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的苍凉感跃然眼前。
比如励志歌曲《蜗牛》,其中的歌词“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激励了一代青年追求梦想。
比如反对战争的歌曲《止战之殇》,通过钢琴制造忧郁的感情,用强烈的节拍增加控诉的成分,整首歌曲中满怀和平的希望,又有对战争的谴责。像歌词“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醒来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热汤······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是什么形状/是否院子有秋千可以荡/口袋里有糖/刺刀的光被仇恨所擦亮在远方野蛮”,充分表达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战争中人们的悲哀。像这样的流行歌曲是少见的。
就是因为对流行音乐理解不同,周杰伦的专辑在流行音乐中的水准一直不错。这一点很符合当代青年的想法:就算是流行的,也必须精致。
多方位表演
90后的青年赶上了大数据时代,整个世界都好像缩小了。他们可以看美国大片,玩各国的网络游戏,接收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一句话,他们能玩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像春晚,从前人们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有春晚真的不错。而现在,铺天盖地的节目和创意,春晚如果没有好的创意,真的不能再满足我们了。
流行音乐也一样。除了一些经典的歌手和歌曲,现在很少有人再去听过去的流行音乐。单一的节奏,简单的背景和单线条的演唱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的要求,音乐也需要多方位的表演。
观察周杰伦的音乐,80后听到的前期歌曲中多方位表演式的音乐有,但少;近几年的专辑中出现了大量的和电影、音乐剧、舞台剧、歌剧等等相结合的歌曲。歌曲从单一的演唱变成了集电影、音乐和文字于一身的表演。
早期这样的歌曲有《印第安老斑鸠》、《威廉古堡》、《半岛铁盒》。《印第安老斑鸠》就像一场美国西北牛仔电影场景的重现。他用一种美国西北音乐风格,描绘了西北荒漠上奇奇怪怪的事情,这些事情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半岛铁盒》更重要的是它的MV,它就像一个故事,通过一段MV来回忆,配上了一首歌曲来唱和。
近几年,周杰伦开始自己拍电影,更促使他把电影和音乐剧的形式大量用于歌曲中,像《飘移》和《一路向北》、《牛仔很忙》、《魔术先生》、《比较大的大提琴》、《乌克丽丽》、《鞋子特大号》,都是歌曲和MV并重,表演成分浓郁,玩的很嗨的作品。更不用说2013年的电影《天台》,它本身就是一部音乐剧。
现在周杰伦的音乐少了从前的叛逆,多了一份欢乐之心,这也正代表了这一代青年,从80后的叛逆到90后的崇尚快乐的变化。而00后的新青年们,更是听着看着感受着现在五花八门的流行音乐,又成为了全新的一代。
作为80、90后青年最追捧的中国歌手,周杰伦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就算在音乐上不断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毕竟也不能像他自己年轻时那样能感同身受青年人的想法。流行文化毕竟是流行的,即使有一些歌曲逃过了时间的车轮留存下来,新人还是要唱新人的歌曲,新人还会有新人的特质。周杰伦就像一个流行文化的符号,描述了80、90后一代青年的特质,而这一代青年正在逐渐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会将这些特质代入自己的生活,代入我们所有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