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二姐的店面租给人家做猫仔粥生意,于是打电话过来叫我们过去捧捧场,说是她做东。我问悠悠:“二姨要请我们吃猫仔粥,你要不要去?”原本洗涮完毕正要上床睡觉的悠悠,开心极了:“我要去,我要去。我只喝过猫仔汤,还没尝过猫仔粥呢!”听着她的话语,看着她那兴奋劲儿,我和老公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到了二姐那儿把宝贝的经典语录如此一说,大家都笑喷了。老板笑着说前几天同样来了一个小朋友一进门就嘱咐别往粥里加猫头,说他不敢吃猫头。
其实猫仔粥跟猫肉没有半点瓜葛,说白了它就是一种鱼粥,只是色料要比平常的鱼粥更多,更丰富,更营养,更美味。
具体的做法是:先做米饭,煮到米心刚透时捞出,晾干备用。各类新鲜上等的鱼如马鲛,鲳鱼,午鱼,鲨鱼等切片,腰子,猪心,猪肝,切成片的瘦肉或是肉浆,去了虾线的鲜虾仁,新鲜的鱿鱼片,牡蛎等各种备料分别装盘,摆在排挡上,客人可以一目了然的选择。
猫仔粥一般现吃现做,先用小锅把肉汤煮沸,再将米饭及客人选择的各种原料盛入,滚开片刻起锅,加上适量的味精、盐;再洒点儿芜荽、葱、蒜末即成。排挡边简易的餐桌上有胡椒粉,醋,蒜蓉酱,客人可以自由选择。猫仔粥讲究的是材料的新鲜和现做现吃的热烫, 所以味道极好。
既然跟猫肉没有干系那为何要称为“猫仔粥”呢。那是因为它的各种传说都跟“猫”有着一定的情缘。
在猫仔粥各种各样美丽的传说中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两个,这两个传说包含着人间无限温暖的情与爱,无论是孩子对母亲的爱,还是丈夫对妻子的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
传说之一:
从前诏安县城里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煞是艰苦,但是儿子特别孝顺,而且善于烹饪。母子俩就靠儿子帮人烧菜维持生计。
有一天城里一大户人家请客,叫这儿子去帮忙烧菜。儿子到那儿看到有钱人厨房里有许许多多新鲜的鱼,肉,虾,想起了母亲一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于是趁着主人不注意,他每样东西都偷偷藏了一些,准备带回家给母亲补补身子。没想到被主人发现了,主人追问他藏那些东西干什么。他一紧张就把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了一起,然后谎称是要带回家里喂猫的。主人便不再强加追问了。
儿子回家后看到所有的好色料都混在了一起,有点懊恼,但觉得要扔掉怪可惜的,于是把它们煮成了一锅粥。没想到母亲尝了这粥以后赞不绝口。从此“猫仔粥”的做法便在诏安流行开来。
传说之二:
清朝年间,诏安城内有户官宦人家,祖母太夫人持家严谨,三对儿子、媳妇以及孙儿、孙女十几口,都谨遵家教,不敢逾矩,俨然有世家风范。长孙成婚后,新媳妇过门三日即下厨房,亲自动手料理全家膳食,自己却只能在厨下吃家人用餐后的残羹剩饭。长孙不忍心长期让爱妻受委曲,三餐尽吃那残羹剩饭,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买了几只猫仔来饲养。
每天饭后总借口“猫仔粥”,到厨房用鱼、虾、肉等菜肴,快速地为新婚媳妇做好新鲜可口的饭食。
有一回,长孙刚把新鲜可口的稀饭做好,放在桌上,老太夫人就走进厨房检查来了,一脸诧异地问孙子在厨房忙什么。长孙机灵地回答道:“做猫仔粥,把剩饭剩菜掺在一起给猫吃。”
因为家中确有养几只猫,老太夫人也就信以为真了。由于做“猫仔粥”要抢时间,用滚汤涮鲜料和饭,加上好配料,香甜适口,新媳妇喜欢吃,小夫妻情意更深,恩爱无比。
时间过得很快,三十年媳妇也熬成婆婆了。老人都谢世后,孙媳妇也当家做主,膝下儿孙成群了。当夫人做五十大寿时,做丈夫的问爱妻想吃什么,她回想起当年情景,沉思良久才说:“很久都没吃‘猫仔粥’了,还是‘猫仔粥’好吃。”做丈夫的欢天喜地说:“这容易,现在不用偷偷煮了,我就去厨下办来。”
“猫仔粥”中注满了少年夫妻的情爱,自然鲜美可口,回味无穷。左右邻居听说“猫仔粥”好吃,都来打听怎么做法。就这样“猫仔粥”传出去了。
2008年诏安举办了第一届青梅暨书法艺术节,邀请了《欢乐中国行》栏目组前来助兴表演。主持人董卿说他们是从北京坐飞机到厦门的,然后在从厦门坐汽车到达诏安,一路舟车劳顿,疲惫不堪,是宾馆里的厨子给她做了一碗粥涤去了她所有的劳累。话语一出,全场观众高呼——猫仔粥。
冬夜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猫仔粥温暖了我们的胃,美丽的猫仔粥传说更是升腾了心中阵阵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