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这本书的英文副标题是“怎样改变你的思维和人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认知模式区别,并给出ABCDE转变法,帮助读者从悲观思维转变为乐观思维,从而过上更精彩的人生。
书中的结论全部都有心理学临床实验结果作为支撑,由于本书的英文原版首版于1991年,所以其中引用的案例和实验基本都是90年代前的,但书中的结论依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解决思路。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认知心理疗法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教学,获得过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还在1998年的时候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塞利格曼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习得性无助”(Learnt Helpless),并延伸到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抑郁等领域。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塞利格曼曾经出版过多本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籍,还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这些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都很高: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作者在研究动物的“习得性无助”现象时,就发现动物在经历不可逃避的电击之后,会出现行为、心理和认知上的消极倾向。这种情况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作者就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因为一次疾病而导致人生逐步崩盘的。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球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这还不算那些经历了抑郁期、还没发展成疾病的人群。基因、荷尔蒙、个人情况变化都会导致抑郁,但是占比重最大的原因,是悲观思维。
相比于使用药物和激素,作者更倾向于使用认知心理疗法,从根本上防止抑郁,这也是这本书诞生的契机 --- 作者认为,乐观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我们是可以从认知的层面,将悲观思维转变为乐观思维。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乐观、什么是悲观:
作者通过动物身上的“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分析,和临床案例观察,给出了三个评判标准:
- 时间上的持久性(Permanent);
- 空间上的普遍性(Pervasive);
- 价值观上的个人性(Personal);
有了这三个评判标准,我们就可以给“乐观”、“悲观”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做出准确的定义了。
作者将悲观主义者的认知模型解释为:永久的(Permanent),普遍的(Universal),人格化的(Personal)。即:坏事的持续时间是永久性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是完全由于自己的原因。
例如:
- 她拒绝了我的告白,肯定是嫌弃我穷(人格化),女人果然都是嫌贫爱富的(永久的);
- 我竟然忘记给宝宝换尿布了,我真是个失败的妈妈(普遍的)。
这样的认知模型很容易导致悲观主义者任由事态发展,不去采取任何求助和补救的措施。因为他们觉得就算采取了行动,也无法改变什么。
相反,乐观主义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认知模型是:暂时的(Temporary),具体的(Specific),非人格化的(Non-Personal)。即:坏事的持续时间是暂时的,只是这次情况特殊才会发生,这件事并不全是由于自己的问题。
例如:
- 这次比赛没有赢,是因为对手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具体的),只要我努力训练,将来一定可以超越他(暂时的);
- 这个客户没有接我的电话,可能是因为他现在有事不方便听电话(非人格化的),我过一会儿再打给他试试。
有着这样的信念,乐观主义者不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会想办法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去尝试解决或弥补。乐观主义者很少会沉溺在无助、失望的情绪里,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是可以改变现状的。
二、为什么乐观主义者的人生比悲观主义者更精彩: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比了不同生活场景、不同年龄阶段的悲观者和乐观者的认知模型和结果,说明了乐观主义者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会优于悲观主义者。
在工作上,乐观主义带来坚持。天赋、动力和坚持在工作中一样重要,但从长期看,坚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够生活到今天,也是得益于一代代祖先对于改造自然的乐观信念(有时候甚至是过于乐观)。
在体育比赛中,乐观的选手,即使前半段落后,也不会影响到后面的发挥,甚至最终能够大比分打赢对手。作者通过分析新泽西网队和凯尔特人队在输球后的发言,判断出新泽西网队对于赛事失利的解释是悲观的、而凯尔特人队是乐观的。再对比两支球队在下一赛季中的表现,发现凯尔特人队赢球的比例远高于新泽西网队。
在健康上,乐观主义能够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且在主观上也能帮助病人严格遵循医嘱、寻求他人帮助。而悲观主义者会想:反正我做什么都不能阻止病情恶化,我为什么还要白忙一场呢?
作者还在这部分中对悲观思维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分析自己的思维根源。一个人成年后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偏好,最大的影响来自于其原生家庭。如果在童年期间,一个孩子经常看到父母争吵,家长又经常用永久、普遍、人格化的语言来批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十有八九是要有抑郁倾向的。除此之外,一个没有信仰(或者信仰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传统比较消极的人,也容易发展出悲观思维。
三、通过ABCDE,将悲观思维转变为乐观思维:
作者认为,乐观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能力,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这种能力。我们不需要完全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型,只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切换到乐观模式,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ABCDE转变法,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创造出的思维转变方法。其中:
A - Adversity 情境
B - Belief 想法
C - Consequence 结果
D - Disputation 驳斥
E - Energisation 激励
这个方法的操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 - ABC日志,记录情境:
在未来几天内,记录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5个情境(这里的情境指的是坏事,从Adversity这个单词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跟男/女朋友吵架了,被客户放鸽子了,被老板骂了;
记录下A之后,再记录下B:这件事发生后的想法。注意把“想法”和“情绪”区分开来,“我觉得我能力不够”是想法,“我不开心”是情绪;
最后记录下C:结果。这一步才要写下自己的情绪(有多少写多少),以及自己之后的行为。
有了这5个情境,我们就可以运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认知模型评判标准,来分析自己的思维究竟是属于悲观模式、还是乐观模式。
第二步 - DE行动,对症下药:
D: 驳斥自己的B和C。作者建议做角色扮演、或者找信任的朋友来“挑衅”自己,锻炼自己的驳斥能力。驳斥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陈述:
- 寻找对应的证据;
- 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整件事情;
- 就事论事,不要过于夸大事情的影响;
- 理性分析这件事情有没有纠结的必要。
E:激励自己,并给出下一步积极的行动。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对所有情况都适用。作者就表明,如果某件事情失败的成本极高,就不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像“要不要打个电话去问下面试结果”、“要不要约客户出来见面这类事情”,ABCDE就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
总结:
1.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给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认知模型下了定义:悲观主义者的认知模型是永久的(Permanent),普遍的(Universal),人格化的(Personal);乐观主义者的认知模型是暂时的(Temporary),具体的(Specific),非人格化的(Non-Personal)。
2.通过ABCDE转变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悲观思维转变为乐观思维,即:
A - Adversity 情境
B - Belief 想法
C - Consequence 结果
D - Disputation 驳斥
E - Energisation 激励
3. 乐观是可以通过选择和学习获得的后天能力,我们只需要在某些情景下选择乐观模式,就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