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读了一部合版书。七卷,每卷二十三章。花了不少银子。书很好看。跌宕起伏几百年的历史画卷、风趣幽默的语言。写书评时竟憋不出几个字。反倒是篇幅不长的书倒能写出些话来。这是为什么?直到看到(美)艾德勒和范多伦著的巜如何阅读一本书》才找到答案。原来是,不会阅读。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若说自己不会阅读,会不服气。自小爱看书。小学二年级时,有次邻里阿姨来串门。惊奇看到坐在小竹椅上腿上放着厚厚的巜人民文学》聚精会神在看的我。惊异说道:书比人还大。但在看了巜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才知道不会阅读。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认字—阅读的技巧—词汇的累积増长—可以阅读所有读物。这个层次的阅读,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没有问题。如何超越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有能力”的阅读,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 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二:粗浅的阅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的阅读。而速读的根源在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一点在做书尾附录里检视阅读测试时,会深刻体现出来。
主动阅读读者向自己提出四个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的境界。
分析阅读。第一个阶段。(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阶段。(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第一个要求就是知道: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来说,所牵涉的绝对不是一本书而已。第二个要求则是:要知道就总的来说,应该读的是哪些书?步骤一:找到相关的章节。步骤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步骤三:厘清问题。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步骤四:界定议题。如果一个问题很清楚,如果我们也确定各个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回答——不论赞成或反对——那么这个议题就被定义出来了。步骤五:分析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书中还列举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但却是一本有益的书。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的书。但却是一襾遍阅读后仍无法掌握、需要学习的书。原来书可以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