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非的第202篇原创文章---每周更1
安慰剂效应是什么?
安慰剂效应到底怎么回事,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所有医生都知道,安慰剂效应的确存在,而且效果还很强大。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简单来说,就是你吃的不是药,实际上你吃的是“安慰”。你特别相信这个药有效果,结果这个药就真的有效。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感觉到症状有舒缓的现象。
并且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产生了一些“感觉这些治疗有效”的感知变化,但实际上,病人所谓的“感觉好多了”完全是心理作用。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
在医药领域中常用双盲测试来剔除药物的安慰剂效应。
如何辨别是否存在安慰剂效应?—双盲测试法简单有效
二重盲检法又称双盲测试(double blind test)简称盲测,通常用于医学领域,用于研究新药的效果,其检测方法是把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或对照组)。
给一组患者服用真正需要检测疗效的药品,给另一组服用安慰剂,之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症的恢复情况。
分析结果在剔除安慰剂影响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药品的真正功效。
双盲实验:安慰剂组和试验组的区别
比如找100个患者,然后分为两组。A组50人,B组50人。第一组是测试组。(真正的药剂)。第二组是对照组。(安慰剂)
然后A组吃真药(新研发出来的药)B组吃安慰剂(外观一模一样的药。)
安慰剂组的人吃的是和真药一模一样的糖丸。
在测试进行的过程中,A或B两组是也掺在一块的,研究人员通过编号确认给病人发药或者安慰剂。
第一个盲测:A或B组的病人都认为自己吃的是真药。吃安慰剂的人也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安慰剂。
第二个盲测:每天发药的护士们也不知道自己发出去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
然后,测试组(药剂)吃完药之后有70%的人症状消失或者是有好转,因此看起来是药起效果了。
与此同时,吃安慰剂的人也有70%的人症状减轻了,那么可以确定这个药没用,跟服用安慰剂的效果差不多。
若是服用新药的病情转好比例高于服用安慰剂的两倍,这可以表示新药效果良好。而若是比例一样,意思是测试组没有50%的人改善的话,就说明这个药没有效果。
安慰剂效应和自证预言的区别:一正一反
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但是自证预言,在得到好的结果方面,还不明显;尤其是在不好的地方,更为灵验。
简单来说,如果你以为某件事即使做了也没啥用或者对你不好,那么就会一定对你没太大用处。比如你认为学习英语没多大用处,那么你一定学不好英语。
安慰剂效应常常倾向于会得到好的积极的效果。而自证预言,常常在不好地方更为灵验,偏向于结果不好的一面。
谨慎安慰剂效果:以防交智商税
抑郁儿童喝了某种功能饮料,抑郁情况有很大改善
在《思考,快与慢》书中作者描述了一则真实新闻,如果给一群抑郁儿童喝了某种功能饮料的话,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病情会有很大的好转。
如果抑郁儿童每天都花一段时间倒立,或是把一只猫抱在怀里20分钟,这些举动也可以使病情好转。
多数读者读了这则新闻之后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喝功能饮料和抱猫的行为的确使抑郁儿童的病情得到了改善,但这个结论却无法得到证实。
抑郁儿童是一个极端群体,他们比大多数其他儿童要压抑得多,一连串的测试反映出来的不同压抑程度之间并无绝对的相关性。
为了证明喝功能饮料或是其他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必须要对两组患病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组接受了治疗(比如喝过功能饮料),对照组没接受过治疗(或只是服用过安慰剂)。
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会直接选择相信,而不是怀疑。这可能跟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如果付出的成本过大,对身体的负面影响过大,还是需要谨慎选择。
安慰剂效应:在生活中的案例
人的思想,是可以切实地影响人的身体状况。
当代老年人每月拿5000到上万元买保健品,是最不被子女们理解又被竭力阻止的行为。这些保健品更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但是,老年人反应自己吃了保健品以后,觉得效果确实不错,也能踏实睡觉了,饭也吃多了,心情也就变好了。
原因在于:老年人本身就有很多基础病,而且免疫系统在人认为自己生病了并且比较焦虑的时候,各种行动效率会变差,免疫力就降低了。
但是一旦他确信自己已经吃了“效果很好的药”,心理压力就减少了,神经就不那么焦虑了,所以他休息得更好了,所以感觉身体上的很多症状很快会消失了。
为什么会产生安慰剂效应?
1.其实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没有什么神秘莫测统一的机制,科学家也找到了作用原理不同的几种机制,大多跟大脑让身体分泌某种激素有关。
比如压力对人身体会有影响,会让人得溃疡,压力会影响细胞端粒的长短,影响健康等,长期焦虑压力大,会让一个人长期处于失眠状态,进而免疫力更差。
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的原理猜想:
当大脑认为生存受到威胁时,身体会进入压力反应,抑制消化、免疫等生理活动。压力反应下分泌的化学激素也会损害细胞的健康。
当压力消除,身体会进入放松反应,原先被抑制的消化和免疫等生理活动会恢复正常。身体会分泌出能缓解疼痛,舒缓紧张不适,促使细胞自我修复的化学激素。
比如,人在吃药之前已经有了相信药品有效果的意识,那么你会不断证明自己吃药是有用的,并且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你会更加照顾自己,比如多喝水,多休息。
当然,如果不相信药效那么也不会按时遵医嘱好好吃药,那么效果就会极差。
最后,需要警惕分析出的原因中有安慰剂效应,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相关性和因果性混淆在一起,提防这种毫无缘由的因果关系,能防止你交更多智商税。
安慰剂效应,最好是用在积极的心理建设方面,而不是负面的。如果有压力,就把压力当作挑战,而不是威胁,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