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妈妈一个人从老家回来。我问,爸爸咋没回来?淡淡的回了句:帮忙去了。
“帮忙去了”,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语境,弦外之音就是村里有老人去世了。农村的丧葬之事,有一套非常乡土和传统的仪式,打坟,圆庙,迎旌,出殡,最少三天时间。流程如此繁琐讲究,单靠丧主本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时就体现出乡邻和乡情的维系之道了,相熟识的左邻右舍们就会主动来到丧主家里,一方面上门吊唁,一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所说的“帮忙”。
冬天万物萧瑟,阴盛阳衰。农村许多风烛老人,就因为熬不过这霜冷冰寒的日子而离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记得去年,大年三十回家,刚进村口就听见远处传来喇叭笙箫的吹奏声,声音高亢悲凉,伴随着依稀传来的哭喊声,给正在忙年的村庄增添一缕别样的哀绪。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中国传统文化里讳谈死亡,叫做“未知生,焉知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西方世界里则强调“向死而生”,每个人的终点是死亡 ,所以要努力活,认真活。两种不同的生死观。《入殓师》中说,死亡是一扇门,人生是一段旅程,跨越过这门,会不会开启新的旅程?谁知道呢?
时光无语东流。最近几年,身边至爱的亲人们,也跟随时光的脚步,渐渐的流逝。爷爷走了,姥姥走了,去年,我的一位姑父,也走了。人总有一别,即使是寿高灯灭,自然枯老,也总有痛惜别离之感。他们看着我长大成人,而我,则见证了他们的衰老、枯萎、离去,最终变成了故乡山野的一抷黄土。他们一辈子活在乡村里,是最普通的农民。春播秋种,劳作生息,清贫艰辛的生活着,微尘一样的存在着,平淡无奇。
有一天,忘了何故,我忽然想起了他们。很想写点什么,记录下他们悲欢喜怒的生活,还有深藏于心却不为人知的故事,想了好久,却无从下笔。我意识到,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他们已经被遗忘了好久。虽然,少年时,我得到过那么多的温柔与厚爱。在他们去世后,却万事成空成云烟,模糊了记忆。
本不应该这样的啊!人之亲情,不应该是如丝如缕,连绵无期的吗?为何却遗忘了?
从老家回来,妈妈的白发变成了黑发。是在村里的理发店染的,因为便宜,发根处还是灰白色。我有些愧疚,装作看不见,或者不介意。晚饭吃的很安静,我没有问有关“帮忙”的事,也没有聊其他的事。
如同夕阳再美也要落山,黑色遮不住白发的底色。而年老不浪漫,也不美好,衰老让身体乏力,精神凋零,带来挫败感。
青山寂寂,天地吐故纳新。时代巨变,让这种挫败感愈加强烈。像一个黑洞,将他们本已散落的能量吸附掉。所以我们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照顾外,更有必要去关照他们的精神世界。毕竟精神不倒,家园就在,身与心就有了安顿之地。甚至,即使他们有一天离开了,我们可不可以,以别的方式将他们长久的记忆下去,成为另一种永存?
作家简媜曾经在《一席》有过演讲,说的就是面对亲人的衰亡,关怀并善待之,是一种责任。很感人,建议去听听。题目就叫: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