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雄心勃勃的制定计划,行动不到一周就半途而废。然后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你就开始感慨人生,觉得自己做不到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比不上别人,别人更有毅力去坚持。于是,你把自己的目标抛至九霄云外。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你行动的失败真的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强吗?日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中告诉我们,影响人类行动的并非意志而是行动的结果!换句话说,要实现改变,你需要学习『行动』的正确打开姿势!
一、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也许不少人都认同这句话,然而这句话会导致我们产生认知偏差,觉得自己的失败都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强。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百度百科)。
因为认知偏差的存在,我们在行动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比如说:失败是因为意志力薄弱;这件事情我根本做不到啊;这样的事都做不好,我真没用等等。这些都是认知偏差的表现,错误的认知让我们举步不前,这也是我们难以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难以改变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性的弱点。人类的天性是好吃懒做,在做事情时倾向于立马看到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宁愿去玩游戏看电视,也不愿意去学习去展开工作的原因。因为那些活动都是很轻而易举的产生结果,会让自己立马获得成就感。
简而言之,认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和想方法去克服人性的弱点,是一个实现有效行动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目标
制定目标是行动的第一步。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们行动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制定目标。很多人说自己的目标的时候,都会说: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些只是口号,都不是目标。根据书中的介绍,制定有效的目标应该遵循下面的原则。
1.目标要具体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不应该只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应该做到具体、可视化、可量化、可执行。拿“我要成为一个有钱人”来举例,真正有效的目标应该是“我在十年之内要成为百万富翁”。
2.要学会专注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抑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什么都想去做什么都想去学。因此,我们常常是制定一大堆的目标,最后什么都没实现。石田淳说到,“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更重要,也就是说先舍弃才能得到。学会舍弃,才能做到专注,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
3.“应该做”比“想做”更重要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往往哪些事情比较热门我们就往哪靠。比如说,前段时间PPT比较火,于是乎我们也冲去学PPT,立志成为PPT设计师。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制定目标时,我们更多要考虑自己的眼前的情况,先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去跟风。
三、拆解目标
当我们拥有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后,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如果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就需要拆解目标,把目标拆解到日常生活去执行。举例,要实现“我要十年之内成为百万富翁”这个目标,把一百万分解到十年,也就是每年我需要存十万块。每年十万块也就意味着我每个月要存8334元,加上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是我的月薪必须达到12000元。那么,我实现大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工作,快速达到月薪过万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大目标。这就是目标拆解。只有拆解目标,才有行动的可能性。
四、行动要善用人性
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这本书中,主要提到了两个人性的偏好,一个是“喜欢立马看到结果”,一个是“喜欢成就感”。因此,在行动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去抚顺这两个人性中的小怪兽。
因为我们喜欢“立马看到结果”,所以在行动的时候要适当的“降低行动的难度”,循序渐进。我非常喜欢石田淳在书中说到的“5分钟跑步法”,当初他为了备战马拉松开始跑步训练,一开始先练习跑5分钟,然后跑步时间逐步延长到10分钟、15分钟......最后成功完成马拉松比赛。我们在养成习惯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个方法,“降低行动的难度”,积累“结果”和信心。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喜欢成就感”,我们可以使用书中提到的“行动列表”,每完成一次行动就作好记录。看到列表中的行动一个一个的完成时,我们心里会很有成就感,也就会更有动力去行动。另外,适时适当的一些物质奖励也是积累“成就感”,获取行动动力的好方法!
除了这些技巧,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有关情绪管理以及人际关系改善的一些技巧,都是从自我管理角度出发的,非常实用。
简而言之,我们行动的失败并非意志力问题,而是行动的方式不对。正确的行动方式是:
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
拆解目标,循序渐进
善用人性来指导行动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行动中找到更好的自己!